新获“小院士”称号的孩子都爱“玩”,都善于“动手”,同时也正是这两个特点使他们成为科研好手。
广州的“小院士”钟浩源家庭条件比较困难,一家人住在18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每逢假期,他就从华南师大附中赶到广州荔湾区青少年科技中心。科技中心有一间狭小的创作室,桌上堆满了车床、磨器、锉刀、木件等工具。钟浩源说:“我一进入这里,感觉就很舒服,看到这些工具,就有种想拿起来摆弄的冲动。”从小学三年级起,钟浩源跟随荔湾少年宫的陈志豪老师搞发明创造。从那时起,钳子、焊枪、锯刀成了他最喜欢的“玩具”。而他的所有发明创造,都是靠这些“玩具”造出来的。
上海格致初级中学“模型组”出了两位“小院士”,而两名“小院士”在参加“模型组”前,成绩都不是最出色的,按老师的话说,他们只是中等生,甚至是中等偏下的水平。当模型组最初组建时,后来成为“小院士”的陈亦萧萧加入这个组只是为了“有地方可以玩”。
也就是为了“玩”,陈亦萧萧几乎每个双休日都扑在了制作自己的作品上,在准备作品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现成的零件,必须要自己去寻找替代品,有时候下手稍重一些就必须重作。耐心、沉得住使陈亦萧萧最终取得了成功。但令人吃惊的是,许多同学因为无法忍受制作过程中反复重来,失败两三次以后就气馁地把模型扔在一边了。
福建厦门六中的吴清凉是“优秀科技指导教师”,他说:“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更有必要向他们传播创新的理念。要把死知识激活,最好的办法是引导学生从解决日常生活小困难开始,自己动手,在有目的性的‘玩’中解决问题,即使没有发明和创新,对他们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