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国际要闻
3  
PDF 版
· 共探遥远而熟悉的西伯利亚
· 努力推动中日关系走出低谷
· 日宗教团体要求小泉停止“拜鬼”
· 我中东问题特使将访中东
· 法国向安理会散发新草案
· 黎真主党首次提出停火条件
· 欧盟多数国家反对向中国鞋征反倾销税
· 西方缘何特别关注刚果(金)
· 美天文学家认为月球轨道早期可能是椭圆
· 安倍不确认不否认
· 中方对有关报道表示关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8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中俄联合西伯利亚科考基本结束
共探遥远而熟悉的西伯利亚
  对中国人来说,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是个既遥远又熟悉的地方。每年,来自这片广袤的北方地域的冷空气都会频繁光顾中国,这里的气候、环境和生态对中国影响重大。

  继去年8月中国和俄罗斯科学家对贝加尔湖进行联合科学考察后,两国科学家再度联手,于今年7月22日开始,对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为期2周的野外科考。

  参加这次科考的中方队员共32人,包括中科院5个研究所的科学家和新闻记者等。俄方人员来自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伊尔库茨克和布里亚特两个科学中心的科研人员。截至8月4日,科考活动基本结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色楞格河给长江“帮忙”

  参加中俄西伯利亚科考的中国科学家8月4日结束了对色楞格河三角洲的定点考察。专家说,研究这个世界上面积最大湖泊三角洲可为我国治理湖泊污染提供重要帮助。

  全长1024公里的色楞格河发源于蒙古,蜿蜒向北注入贝加尔湖。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胡维平教授说,色楞格河上游和下游之间落差较大,且流经荒漠化地区,因此水中携带着大量泥沙,并在贝加尔湖河口地区大量沉积,逐步形成了面积接近700平方公里的巨大三角洲。

  色楞格河三角洲地区面积广阔,且基本保持了自然状态,有较高的科研价值。近两周来,来自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3名科学家在三角洲各区域选取了60个考察点,共取得上万项水文、水质与生态等方面的数据。

  该研究所环境化学博士张路说,三角洲内河汊纵横,这里栖息的鸟类和各种水生植物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生物圈。正是由于湿地有滤除河水污染物的功能,因而越靠近贝加尔湖地区,河水中的沙和污染物越少,进入湖中的河水变得更为洁净。

  科学家表示,除了分析三角洲对周边环境的保护作用外,这项考察所取得的数据对于了解我国长江口拦门沙的变化以及长江三峡库尾泥沙的运移特征将具有一定帮助。

  中国生态的“绿色屏障”

  西伯利亚是能源与矿产储量巨大且尚未充分开发的地区。这里不仅石油、天然气、煤炭、各类金属和非金属等储量巨大,而且水电和生物资源同样丰富,仅世界最深湖泊——贝加尔湖的淡水储量就占到全球淡水量的五分之一。此外,西伯利亚森林覆盖面积和木材蓄积量在俄罗斯乃至全世界都占有较大比重。

  科学家指出,这一地区是中国生态的“绿色屏障”,影响中国的冷空气从这一地区形成,因而当地的气候、环境和生态对中国影响巨大。

  中俄西伯利亚联合科考队中方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刘嘉麒对记者说,在中俄两国政治、经贸、文化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中俄科学家在西伯利亚地区开展以资源与生态环境领域为主的科技合作对于促进两国的科技进步、提升科技合作水平以及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截至8月4日,中俄西伯利亚联合科考队已经完成了大部分野外科考工作。地质、生态和区域经济考察小组行程超过4500公里,穿越了西伯利亚地区的伊尔库茨克州、布里亚特共和国和赤塔州等地。沿途,科学家采集50多件岩石样品,在原始森林和草原设定十余处样方,采集了植物构成类型、生物量等数据。

  西伯利亚森林影响中国生态

  西伯利亚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绝大部分地区被森林覆盖。参加联合科考的中国科学家认为,作为当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西伯利亚森林对中国生态环境影响重大。

  西伯利亚的森林主要属于泰加林,即北方针叶林。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教授庄大方说,以云杉、冷杉、松树、落叶松为典型树种的西伯利亚泰加林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敏感。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影响的不断加大和全球变暖,这里的森林有可能从北方退缩或向南方延伸,这些变化会直接作用于中国的生态环境。例如,泰加林带生物量的改变会影响中国冬季寒流频率和强弱的改变等等。

  生成于蒙古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冷空气与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被认为是影响中国气候的两大要素。

  庄大方说:“冬季,南下的寒流会导致大风降温天气,而到了初春季节,西伯利亚地区上空一旦有冷空气生成,就很有可能把蒙古高原的沙尘带到北京和华北其他地区,造成浮尘天气。”

  庄大方强调说,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探索生态系统演化规律是环境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

  在此次中俄联合西伯利亚考察过程中,中俄两国科考队员在野外林区选取样本,以获取其木材积蓄量、森林类型构成、生物量等指标,并以此方式来验证运用遥感技术获得的数据等。 耿锐斌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