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诸暨8月3日电 (通讯员 陈建裕) 大学生朱益女暑假回到老家诸暨街亭镇沙土岭村,发现村里变整洁了,臭气闻不到了,池塘也变清了。这一变化,得益于诸暨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发的新技术,让生活污水变成了清水。目前该市已有31个行政村采用了这一技术,建成污水处理池1000多只,并向全市农村推广。
笔者今天在街亭镇霞家坞村看到,这个村家家户户房屋背后都有一只约2立方米的池子。在村民郭庆玲家的污水处理池边,浙大的李文红教授向我们讲解了无动力厌氧酸化加湿地污水处理新技术的原理。他说郭庆玲家的污水处理池分四格,从农家排放出来的洗涤水、人畜粪便先排入第一格沉淀池,经沉淀后进入全封闭的第二格发酵池,这里将固体污物发酵成液体状,然后流入下一格。第三格置放着一些鹅卵石、砂土,上面则种植美人蕉、水葱等根系发达、喜湿、吸附力强的植物,它们的根系会“清洁”滞留在鹅卵石、砂土中的污染物。经过前几格处理的污水最终流入第四格过滤排出。笔者发现,虽然今天气温很高,但从污水处理池排出来的水,闻不到臭味且变成了清水。经市环保局环境检测站技术员检测,经处理过的水质,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二级标准,部分指标达到了一级标准。
建一只污水处理池,农户要花费多少钱?该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负责人何君君算了一笔账:建一只四格式污水处理池成本约1000元,现在市里对建生活污水处理池的村实行“以奖代补”的政策,即按工程造价的4∶3∶3的比例,市政府奖励40%,镇(乡)配套30%,村及农户自筹30%。也就是说,农户建一只2立方米左右的污水处理池只需付300元左右;如果农户自己投工投劳,不要付一分钱。居住集中的农户还可选择联户建池,更能节省开支。目前,诸暨已投资600多万元建设污水处理池,到8月底,51个行政村的农户将实现污水变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