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新闻周刊·沟通
3  4  
PDF 版
· 一个母亲的忏悔
· 别有洞天的纳凉会
· “心理饱和” 也是不健康信号
· 我在德国倒垃圾中了奖
· 来一次发现父母之旅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8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杭州的山多,可以避暑纳凉的防空洞、天然山洞自然不少。但是,大热天也就只有那些家里用不起空调的人才会跑到洞里躲避炎炎烈日吧。这是不少人的常规思维,包括我。直到有一天,隔壁的郑阿姨手舞足蹈地和我描述她的避暑生活——
别有洞天的纳凉会
■本报记者 沈宇翔
  7月29日上午11时,郑阿姨尚在浙江图书馆聆听《浙江人文大讲坛》的一场讲座,兴味正浓,中午12时,郑阿姨已经带着自备的干粮、饮料、折叠椅,来到了宝石山北麓的蝙蝠洞。如果说每周一讲的人文大讲坛对郑阿姨有吸引力,这个我相信,但是,区区一个纳凉的蝙蝠洞,到底有什么让生活优越的郑阿姨天天报到、念念不忘?

  烈日当空,天气预报显示最高气温38摄氏度。我决定去蝙蝠洞探个究竟。在黄龙洞一站下车,沿着宝石山北麓的山径上山,途经白沙泉右拐,顿觉一股凉意。顺着凉意而去,只见人们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有的在聊天,有的在打牌,有的在看书,有的手里拿着各种乐器、乐谱,似乎要来一场音乐会。人群里我找到了正在专心玩牌的郑阿姨,终于可以确定这就是传说中的蝙蝠洞。

  蝙蝠洞并不大,上面还有金鼓洞、紫云洞,可惟有蝙蝠洞人气最旺,一眼望去就有三四十号人。“郑阿姨,这些人你都认识啊?”我在一旁问。“常来的我都认得,喏,那是小王,你可以认识认识,”郑阿姨忙得无暇分身,指着在洞口看书的一位男士对我说。

  郑阿姨口中的“小王”,手里正拿着一本随笔散文在看,书名是《喝午茶》。旁边放着一个书包,里头除了干粮饮料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书籍杂志报刊,包括《马礼堂养气功荟萃》。“小王”的名字叫王晨,今年48岁,在一家民营企业做管理。

  “您应该在自己书房里看书啊,又有空调又安静。”我有些不解。

  “我来这里不纯粹为了看书,”小王先生笑眯眯地向我解释,“我平时工作很忙,经常出差加班。所以一到周末,我就尽量让自己放松。一到夏天我就来这里,背上书包,带上干粮,早上8点来,下午四五点钟走,有时候一家人都来,有时候就我自己,也不是为了看书,在家里总吹空调反而头昏,在这里翻翻书,在树荫下练练气功,席地而坐,听山风、闻歌声,和形形色色的人聊天、交朋友,实在是放松身心的最好方法。”

  小王先生说的“闻歌声”,我也随即享受到了。“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就在蝙蝠洞的洞口,随着一首《达阪城的姑娘》,一场载歌载舞的民族音乐会神奇地开场了。拉二胡、吹笛子、摇手风琴,还有打新疆手鼓,中间空地上有好几个人和着旋律放声歌唱,还有男男女女跳起新疆舞蹈,扭动的身姿并不亚于专业水准。

  “不错吧?”郑阿姨得意地给我介绍,“那个打新疆手鼓的,我们叫他老陈,家里是170多平方米的跃层,楼顶还有一个大花园,养了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

  老陈身着条纹衬衫、浅蓝色牛仔裤,戴着金边眼镜,手拿着新疆手鼓,兴高采烈地打着节拍。我抓住老陈空隙的当儿跑过去问他来这里的缘由。

  “人是要接触社会的啊,一个健康的人,不仅仅要吃得好身体好,还要心理健康,要有愉悦的社会交往,”老陈叫陈金富,在杭州救助站做教育辅导工作,明年就退休了。老陈告诉我,四五年前他来这里乘凉,当时就有好几个人在弹弹唱唱,开心的氛围把他感染了,他回家就拿出多少年没动过的新疆手鼓,加入了这个行列。“我们这个团体也没有固定的活动时间、地点,大家来了就开始弹唱,很随意,都是因为音乐爱好走到一起的,小姑娘,你会唱吗?跟我们一起唱吧!”

  音乐的感染力的确难以估量。路过蝙蝠洞的游客放慢了脚步,陆陆续续好些个年轻人也加入进来,而在此避暑的人们,打毛衣的、聊天的、看书的、打牌的,也都和着音乐,哼着唱着,露出陶醉的神色。

  此时此景叫我想起一句诗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