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手把手教学生做实验,曾经是中国几代知识分子潜心科研、薪火相传的典型场景。如今,在讲台上、实验室里却见不到教授的身影。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说,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许多大学教授都积极找课题、办公司、跑项目、要经费,长期远离科研、教学第一线,研究水平和教学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说,从事一般教学的教授年薪是7万元左右,而有科研项目的教授年收入可达50万元到60万元,这就导致许多好教授不愿从事教学。
教授不教课,
仅仅是教授的原因吗?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把教授看作大学申请经费的“筹码”,名教授更是大学的“摇钱树”。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友柏尖锐地批评说:学校为了拿大钱,拿大项目,把水平高的教授都赶到这条战线上,教学则变成了拿不到项目的教师的任务。教授整天忙于找课题、写申请、交课题、写总结、搞鉴定、报评奖,就是没有时间做课题,课题都是研究生在做。一些有“本领”的教授拿到课题后,还可以包给没有拿到课题的教授,自己做“二房东”。有人说,现在教授的工作不是在开会,就是正在开会的路上,哪里有时间搞研究和从事教学?
据调查,高校一些大项目,表面上请了很多人,特别是引进很多外国专家,实际上就是为了增加经费,而对最后的研究成果却不在乎。
名教授不给学生上课
是大学的浪费
教授不教课,人们不禁会问:办大学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培养人才还是办企业?教学和科研是什么关系?
著名数学家丘成桐说:“培养人才是大学神圣不可侵犯的目标。”他认为,名教授不给学生上课是大学的浪费,也是学生的一大损失。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友柏认为,教师的岗位应当在讲台上、在图书馆里、在实验室里,“过去,没有不登台讲课的教授,学校不给排课是对一位教授的惩罚”。
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许多校长认为,大学的科研项目是为培养人才服务,而不是简单地追求经济利益。研究课题是教授指导学生、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而不是脱离教学的借口。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说:“教授被称为导师,顾名思义,就是能给学生指导和引导的老师,他的学术和思想都应该超越学生。如何保证不落后?那就要坚持在科研一线。名教授一定要给本科生上课,哪怕只是一两次讲座,也可能使学生终身受益。他们的治学精神、研究方法才是学校真正的财富。”
让教授走上讲台,
走进实验室
教学和科研是大学的两大功能。如何让教授走上讲台、走进实验室?学校和有关部门应该有所作为。
香港岭南大学校长陈坤耀说,教授上课的形式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他要与学生在一起交流,并给予指导。岭南大学规定所有老师每星期必须有4天在学校,并在办公室门前贴出指导学生的时间。对老师的评估内容包括教学、研究成果以及对学校的服务三方面。三年签一次合约,多次评估不合格的就要解聘。
“教授重视课题是正确的,但疏于教学和指导学生是不对的。”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关键是我国目前的研究经费申请还不完善,评审过程太复杂,耗费了教授们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他建议,评审课题要简化程序、提高质量和效率,去除形式主义的东西,匿名评审可能比开大会更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也认为,目前课题评审所花的时间太多,应该完善评审机制,使评审更透明。
据了解,在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大学教授也必须自己申请资金。为减轻教授的工作量,校长安东尼奥·诺沃阿上任的第一个决定就是成立“中央研究室”,帮助教授申请项目资金。
(据《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