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专版
3  4  
PDF 版
· 风正帆扬又启航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7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风正帆扬又启航
——浙江省义乌经济开发区二次创业发展印象
  风正帆扬又启航

  ——浙江省义乌经济开发区二次创业发展印象

  如果你在google上点击搜索“义乌”,马上就有500多万条信息跃出屏幕。义乌,这个在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城市,因年轻而彰显活力,近几年的高速发展日益受到了国内外的密切关注。义乌发展经验、全球最大的日用品批发市场、即将推出的全球小商品指数……这些都足以让每一个义乌人感到自豪。而今,义乌的发展已不再局限于商贸,她在倾力打造“国际性商贸城市”的同时,又高擎起了“打造国际小商品制造中心”的大旗。“义乌制造”横空出世,一举吞下了义乌小商品市场30%的市场份额,义乌的二次发展正在风起云涌。

  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笔者来到浙江省义乌经济开发区,零距离接触这座与国际性商贸城南北呼应的现代化工业城,深深地感受到她那跳动的脉搏、不尽张扬的活力……

  

  下杭金衢高速义乌出口,过市区,一条宽阔平整的公路引导我们进入了浙江省义乌经济开发区。这里,不仅是义乌这座国际商贸城的重要产业基地,在当地企业家、群众眼里,更是世界“单打冠亚军”的摇篮。

  公路两旁,10平方公里左右的建成区,聚集了200多家国内外企业,历经10多年的发展,不少企业已从当年的小作坊演变成世界级的行业龙头企业,其中就有全球“袜业大王”浪莎集团、世界最大织带生产基地三鼎集团、全球行业排名第二的伟海拉链,紧随其后的还有王斌相框、金鹰工艺、顺时针彩棉内衣等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

  以“浪莎”为龙头的针织行业,以“伟海”为代表的拉链行业,以“华莱氨纶”为重点的新型纺织业等六大优势行业,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不仅如此,开发区因为覆盖全球的商贸网络而构成的小商品、大产业、大集群的产业格局更是吸引了众多的逐利资本,面对许多地方在招商工作中拼地价、拼优惠政策的状况,义乌开发区领导却在为项目的准入而经历着成长的烦恼与痛楚。

  2003年以来,虽经历了宏观调控和开发区清理整顿,但却是义乌经济开发区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引商转工”、“贸工联动”是开发区实施的发展策略,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扩展,大力发展、提升与市场关联度紧密的小商品制造业。像其他开发区一样,义乌经济开发区也经历过不断攀升的工业数值在带给人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产业结构不合理、能耗高、经济运行质量偏低等各种“瓶颈”制约因素集中凸现的阵痛。

  面对企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低的现状,开发区的决策者深深认识到:开发区要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新的跨越,必须调整发展思路,集约资源利用,提高单位面积利用率;管理与服务并重,在更具内涵上提升现有企业素质;加快区内基础与配套设施完善,提升建成区档次来实现开发区“二次创业”的新跨越。

  数字是最好的佐证。2005年,义乌经济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3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0.7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0亿元,已占据半壁江山,同比增长31.1%;实现财政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高达60.73%,与2002年的9200万元相比,三年增长了3.8倍;完成外贸出口交货值14.5亿元,同比增长34%。2006年上半年,55亿元的工业总产值中规模企业实现32亿元,国税收入同比增长高达72%,在工业总产值增长放缓的同时,却是规模企业的不断崛起,外贸出口实力的不断提升,利税的大幅度增长。

  

  

  

  思路理清了,如何切入?义乌经济开发区要“用一流的环境引进一流的项目,用一流的项目支撑一流的开发区”,傅春明书记如是说。招商选资、科技环保和节能增效成为开发区提升发展水平的关键和重点。傅春明告诉我们:过去,开发区招商引资是随机式引进项目、被动地接受产业形态,如今是主动培育引导优势产业;过去,是简单依靠大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自发形成产业群,如今是着力延伸和强化产业链。

  5000万元人民币或500万美元以内的企业,要还是不要?开发区的回答是不要,除非是合乎胃口的高新技术企业。2003年,总投资11.6亿元的华莱氨纶有限公司,作为义乌首家投资超10亿元的民营高科技企业进驻开发区,延伸了义乌的针织产业链;2004年,开发区通过盘活土地存量,新引进6家投资额为外资500万美元以上、内资5000万元以上的优势企业;2005年,投资规模均在3000万美元左右的浙江真爱化纤、建新毛纺、立芙纺织等四个省重点项目在开发区落地发展,随后又有美国大自然国际生物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与开发区达成进区意向,这些项目的进入将会进一步带动当地的产业升级,提高集群发展水平。

  而在这背后,还有不少大型项目因为不符合产业结构要求,或环保不达标而被拒之门外,仅环保一项就否决了10多个项目。面对日益紧张的能源环境和更高的环保要求,从2003 年开始,市政府和开发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作为企业年终考评与享受各种奖励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为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提高区域管理水平,从2005年7月开始,由省环科院对开发区进行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论证,并于当年通过审核确认,成为义乌市首家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论证的政府机关。企业也频频出招,积极实施“循环经济”战略,节能增效,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华莱氨纶公司通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进行回收,制成生产所需要的惰性气体,不仅每年减少烟气排放5000多万标方,而且一次性减少设备投入200万元,节电300多万千瓦时,降低生产成本200多万元,被省经贸委列入技术创新重点项目;在浪莎,从生产到管理,节能增效成了“企业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双管分质供水、购置安装节能设备、废水废气回收再利用及建立资源节约监督约束与激励机制等众多办法,每年节约的资金都在几百万元。

  到目前为止,浪莎袜业、鑫鸿拉链等2家企业清洁生产通过审核,华莱氨纶已列入我省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浪莎、顺时针等2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绿色企业。

  

  2003年上半年,义乌经济开发区三期7.1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全面展开,近70家企业也陆续进场开工建设;四期首批11平方公里的土地预征工作和涉27个村,长10公里,宽80米的五洲、四海大道同时动建……

  然而,就在开发区大干快上之时,因国家宏观调控和开发区清理整顿所带来的一系列效应也迅速波及义乌经济开发区,当时,最受影响的除了四期首批11平方公里的开发外,三期的建设也遇到了不小的困难,特别是用地指标的限制,使开发区在加速发展的非常时期遇上急刹车。

  面对国家持续的宏观调控,管委会决策层认识到,只有通过集约用地,才能促使开发区从粗放式竞争中摆脱出来,寻找新的发展出路。

  很快,管委会提出了盘活土地存量,向空中要指标的发展新思路。

  首先是“腾笼换鸟”,通过清查闲置土地等办法,先后收回闲置土地260亩。二是实行“零增地”招商,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厂房、技术或租用闲置厂房增资扩股,开辟投资新领域。三是大力发展楼宇工业,向空中要指标。四是加快标准厂房建设。目前由开发区自筹资金新建的25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50%已交付使用。对于新进区企业,厂房低于两层的全部限期整改。三期建设中,如红伟水暖等7家企业通过整改,总建筑面积从原来的15万平方米提高到23万平方米。傅春明向我们介绍,2003年底前,开发区内只有1幢16层以上的高楼,而2005年,开发区新结顶和新建成的16层以上高楼就达45幢。如今,工业用地建筑密度已从原来的32%以内提高到40%以内;容积率也从原来的1.1以内提高到2.0以内;单位面积投资密度从原来平均106万元/亩提高到200万元/亩以上。

  

  

  

  对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密集型的义乌中小企业而言,如果固守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就有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的可能。经济开发区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品牌升级、管理升级和营销手段升级”的工作思路,在更具内涵上提升和发展企业。

  一是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技改,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2005年该开发区启动技改项目46个,其中2000万元以上项目7个,累计完成企业技改投入7.9亿元,约占全市技改投入的25%。重点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其中企业获得进口设备减免税额就达5000余万元。今年上半年,开发区企业技改继续保持强劲势头,投入技改资金已达4.5亿元。其中浪莎集团投资3亿元,一次性引进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意大利无人化袜机设备2000台,使袜机总量达1万台套。项目完成后,将新增利税1.2亿元,成为全球袜业行业的真正“巨无霸”。华莱氨纶的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源自国际最先进的日清纺与三菱公司。浙江朝日科磁业有限公司经过技术改造,其磁性材料已在国内国际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三鼎织造公司平均每年以销售总额的5.6%以上资金投入科研和开发,至今,已有200多个新产品,100多个改良产品投入市场,目前也已经建成了国际最先进的生产线,生产出来的线带两天就可以绕地球一圈,成为国际行业龙头。王斌相框目前已由原来从台湾地区等地采购设备到自主研发、生产和改进设备,引领市场。全球行业排名第二的伟海拉链建成了国内最先进的拉链生产线,并重金引进了一批韩日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

  二是加强项目攻关,加快企业高新技术化步伐。加快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作为改造与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途径,该开发区积极组织科技攻关、先进制造业重点项目的申报工作,2005年以来已完成重点项目申报50个,其中浪莎、顺时针两个科技项目被列为省科研产业攻关项目,向省争取并获得了补贴130余万元。2005年共有浪莎、三鼎、石油化工配件厂等3家企业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三是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支持和引导企业创牌。2005年,该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金华市级知名品牌6个,省级名牌4个,国家免检产品1个。2006年度可望再创省级品牌6个,国家级品牌1个。

  四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和交流。积极支持和鼓励辖区企业和高校、院、所合作,加快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的研究。2005年,开发区新设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3家,义乌市级升级为金华市级3家。到目前为止,开发区已有企业研发中心达到30家。据悉,该开发区2006年度计划再培育企业研发中心5家以上。

  五是鼓励企业寻求强强联合,升级营销手段,拉长做强产业链。义乌经济开发区把企业应用、环境建设和对外交流合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加以推动,鼓励企业跨区域求发展,跨出行业强强联合,实现网络展示与网络营销相结合。王斌相框在福建邵武市受让工业用地880亩,建起了第三大生产基地,进一步拉长产业链,致力于资源的整合与优势互补;浪莎集团与世界最大的无缝内衣生产商(以色列)、世界500强居第17位的依藤忠集团合资;金鹰工艺目前95%的外贸业务主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易,生意十分红火。

  截至日前,该开发区共有“五个一百”企业87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CAD/CIMS信息化示范企业共有33家;各级名牌、驰名(著名)商标、知名商号65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4个,国家免检产品1个;各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外商独资、合资企业61家,行业龙头企业12家。

  

  开发不忘人民群众,做到开发一片、建成一片、带动一片、致富一片,让被征地农民就地进城、就地生财,这是义乌经济开发区近年来“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又一创举。

  目前,义乌开发区有外来人员约12万人,是本地常住人口的2.7倍,开发区商住用地的价格已达520万元/亩,沿街商铺均价已达2.37万元/m2。辖区内的农村也是水涨船高。为此,开发区因势利导,首先是从2003年开始,新开发的工业用地一律不设店面房,同时对“城中村”按开发区的统一规划,留足留好旧村改造用地,并以城市居民的标准,高品位地分批实施园中村改造,使改造后的新区能够迅速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

  其中整体搬迁实施异地旧村改造工程——童店新村建设,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846户计187幢新房已于2005年底全部建成并启用,被征地农民不仅住上了新房,而且每户每年的房租收入都在8万元左右,好年成或好地段租金可达15万元以上。另外,在征地费及时足额支付的基础上,政府还为被征地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每人可获一次性补助21200元,同时还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线,参加大病统筹、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并为被征地农民免费培训和优先推荐工作等,处处体现以人为本。

  虽然,义乌经济开发区在义乌只是一个街道的规模,开发区与所在的稠江街道实行的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运行体制。但区内不仅有日均人流量达4000余人的人才、劳务市场,人流、物流、资金流都十分繁忙的南方联货、客运站,且海纳百川,建有一座同时能容纳5000多外商的清真寺。为打造“平安开发区”,近年来警企联防,群防群治,综治进民企,外国人融入社区等工作亮点纷呈。同时开发区人防、技防并举,投入400多万元,增配综治专用车,增加协警员,还借助现代科技,先后引进智能巡逻管理系统和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电子监控系统”,为文明城市的创建和社会的综合治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辖区治安状况大为改观,已连续两年荣获义乌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年度考评第一名,辖区派出所也被浙江省政法委评为“执法为民先进单位”。荣获金华市派出所等级考核优胜单位,并荣立集体三等功。

  7月初,义乌经济开发区成功完成了新老班子交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赋予了义乌经济开发区无穷的活力和魅力,在这片不断创造奇迹的热土上,人人都在为发展而畅想……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义乌经济开发区将带给世界更多的惊喜!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