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老师吩咐,回家要写日记当作业。
很多孩子回家就忘了老师的话,马燕记得。她用个破本本记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小孩子不会撒谎,马燕的日记每篇都不长,里面甚至有许多娃娃“过家家”似的游戏写照,但却真实——当时的马燕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预旺镇张家树村的小学生。这个回族女孩,用满篇的错别字,写出了“妈妈,不上学,我一辈子的眼泪流不干……”
孩子写下这话时,马燕的妈妈已经不准马燕上学了。家里穷,妈妈去挣钱,出去一二十天,回来灰头土脸,挣个百八十元。
妈妈听到别人念马燕的日记,掉泪了。
她把孩子的几本日记塞给了一个到村里采访的外国人,想让人家看看家里有多穷,法国《解放报》驻京记者韩石把它带到了法国,这本差点被马燕父亲卷烟抽的日记,在法国出版了20万册。
靠着这位记者的资助,已辍学20多天的马燕再次回到了校园,这个西海固女娃,从此坐上了另一条命运之船。
西海固是中国西部最贫困的地方之一,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马燕的家就在这里。
2002年,《马燕日记》在法国巴黎出版,当年登上了法国畅销书的排行榜,随后被翻译成6国文字,畅销欧洲和日本。
马燕成了名人。
来村里找她家的记者多了起来。
村里人眼红了。
“听说你们家得了好几万元,这些钱必须分!”
“早知道有这样的好事,还能轮到你的女儿?”
马燕家开始频繁有村里人光顾,不是来祝贺,而是来讨钱。一些邻居没有拿到钱,将粗粗的木棒狠狠地打在了马燕妈妈白菊花的身上。马燕家在原来的村子呆不下去了。
此时,马燕的名人效应起了作用——她被多少有些照顾地录取到当地最好的高中,学校还给了马燕父亲一份校内清洁工的工作,弟弟们也在城里的学校上学。更重要的,是马燕有着源源不断的版税,在她把25%的版税捐赠给同样上不起学的孩子后,版税仍能支撑全家在宁夏吴忠这样的中小城市的生活。
马燕上高中,在她偏僻的家乡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在村子里的同龄女娃里,她是唯一一个能够继续上高中的女娃,更是唯一一个有机会上大学的女娃。其他的女娃,很多都出嫁了。
如果不是妈妈是个有主见的人,马燕也会早早出嫁——她小学三年级时,就有人上门提亲了,马燕妈妈坚决不允。现在,这个当年也被从学校拉回家、中断了自己学业的妈妈更是目标明确:女娃也要上大学!
马燕的班主任对记者说,这是个特别低调朴素的孩子,低调得别人甚至不知道此马燕就是在世界上颇为著名的彼马燕。
开学就是学习紧张的高三,马燕听说高考两个字就紧张,她向往上大学,向往得有点离奇。老师在讲课,她却在想着考上大学与班主任告别的情景,美得乐出声来,直到被老师从座位上叫起来——对于马燕,大学两个字,比别的高三学生,显然有更重的承载。名人马燕若上了大学,那么,连带马燕资助的那1000多个西海固孩子,连同马燕家乡的女娃娃,都有了眼前的榜样。
妈妈带着马燕和两个弟弟回了一次村子。村子里的亲戚用大米饭热情招待他们。看着已经矮了半头的原来同龄玩伴,想起自己一家人原来也过着用一小瓶水洗个澡的生活,马燕的妈妈训诫3个孩子:你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马燕仍在继续写日记,她的第二本《马燕日记》马上要出版了。偶尔,马燕也会翻出小时写的日记来看,看得自己满脸泪水,在心里感叹一声,那时真是太不容易了。
但马燕妈妈描述的一个情节,显出了这家人在最困难时,心里仍然有光亮。马燕妈妈有一个陪嫁的录音机,马燕小时,用录音机放磁带,自己在院子里跳舞,妈妈也跟在女儿身后高高兴兴地跳,全然不顾村里人的指点。
在马燕一家人心中,想飞之心,永远没有如西海固的土地那样干涸过。
新华社记者 朱玉 孟昭丽
(据新华社银川7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