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9版:媒体点击
3  4  
PDF 版
· 起码的良知 为何备受关注
· 生源地助学贷款 何时近水解远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7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这些日子,许多家境贫困却学业优秀的高三学子已经接到高校录取通知书,欣喜劲儿未过,对于学费的愁思接踵而来——
生源地助学贷款 何时近水解远渴
  7月19日,甘肃省会宁县三中高三毕业生王学举收到了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本硕博八年制专业的录取通知书。他显得非常激动,可看到报到时所需的9000元学费时,心情又一下子沉重起来,“家里肯定出不起这些钱,只能贷款,毕业后我自己还。”

  王学举同时收到北京大学寄来的一份助学贷款申请书,但能否贷上款要等入学后才知道。就他家的情况而言,筹足上学的路费也有困难。他向记者询问在当地能否申请到助学贷款。而记者通过采访发现,许多贫困学生在上大学前实际上无法得到生源地助学贷款。

  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

  王学举家住会宁县北部山区的河畔镇半岔村上半岔社。由于这里持续3年干旱,今年王学举家中的30亩旱地几乎颗粒无收。

  他说,高中三年学习期间学校为他免去了学杂费,而他每年700元的生活费都是父母务农所得,连续受灾使他们家的经济情况雪上加霜。弟弟今年还要上高中,他8年的学习生活费用就寄托在助学贷款上。

  而在当地,有此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会宁三中副校长李世杰说,三中今年有209名学生考上了一本和二本,其中90%以上的学生只能靠贷款才能去上大学。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十年九旱,靠天吃饭严酷的自然条件使得这里许多农民的生活非常困难,而多年来,这里重视教育的传统使这个县成了教育大县,并有“高考状元县”之称。

  会宁县教育局局长高生云说,今年全县参加高考的7861名学生中,达到三本录取线以上的超过6000人。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上得了大学并完成学业,近年来当地形成了一股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的“三苦”助学风气。但由于政府、社会的力量都有限,最后负担孩子学费的重担还是落在了每个家庭身上。

  生源地贷款,许多银行都没设

  作为国家助学贷款的补充,生源地贷款对于支持贫困地区学生上大学,有重要的优势和作用,可是受现行信贷支持政策不完善和商业银行在农村布点少影响,许多贫困学生在上大学前无法得到这一帮助。

  据记者了解,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实行独立核算和自负盈亏,尽管国家从1999年起就要求各地实施生源地助学贷款,但由于地方没有贴息政策,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积极性都不高。

  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提供的数字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甘肃省共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1906万元。许多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业务中,至今没有单设生源地助学贷款科目。

  另外,为了规避风险,在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时,许多地方作了种种限制。如在会宁县,当地农行一次性最高只能贷给贫困学生5000元,而且只给当年考上大学的新生发放,期限为四年,利率比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稍微作了下调。

  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积极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项业务存在金融风险,贷款逾期率高,贫困家庭本息偿还难。会宁县的一项调查显示,截至去年9月,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的中国农业银行会宁县支行贷款逾期率达60%。

  中国人民银行会宁县支行行长陈士茂建议,既然生源地助学贷款与学校所在地国家助学贷款一样,都是为了解决家庭困难大学生入学难的问题,这项业务要健康发展,就首先要享受同等的贴息政策。

  贫困地区期盼更多政策支持

  自恢复高考以来,会宁县已经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4万余名,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有200多人,获得硕士学位的2000多人。但上不起学的贫困学生也相应增多。

  “考得这么好,真为娃娃们高兴啊。”满头白发的会宁县教育局局长高生云说,“接下来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把这些穷山沟里的娃娃一个不落地送到大学去,但这难度很大,需要各方面的帮助。”高生云说,为帮助优秀贫困学子顺利进入大学,会宁县已拨出12万元专款给全县120名贫困毕业生每人补助1000元,但这仍然是杯水车薪。

  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货币信贷处处长陈志远认为,由于现行政策不完善,既没有贴息,也没有风险补偿,使得农村信用社在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他建议,对于西部贫困省区,无论在贴息还是设立助学贷款风险基金方面,国家应通过转移支付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否则,难以为生源地助学贷款建立一个长远的保证机制。

  朱建军 王艳明

  (据新华社兰州7月24日电)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