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在黎巴嫩驻有一支1991人的维和部队,旨在监督以色列和叙利亚执行联合国决议、帮助黎巴嫩恢复行使主权、监督停火和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这支联合国维和部队里,有一支今年3月底刚刚派驻黎南部辛尼亚地区的中国维和工兵营。以“维持和平”而不是“强制和平”为任务,这支182人的部队必须保持中立。当前黎以战况激烈,在联合国没有赋予新的使命和任务前,他们所做的只有观察报告态势,积极努力斡旋,尽力帮助难民,有效保护自己。
营长罗富强:果断指挥
作为有过参战经历的指挥员,营长罗富强对突然发生的这一切并不惊慌,他对战事的发展似乎有着特殊的直觉。
5月28日,黎真主党与以色列交火,是2000年截至当时最大规模交火。在事先没有得到司令部任何通报的情况下,罗富强从其他渠道得知边界交火,马上判断以军可能会打击维和部队营区旁的真主党训练基地,便立即用对讲机向全营通报预警。
果不其然,仅仅1分钟后,以军飞机远程投射的两枚重磅炸弹就落在营区南侧500米处。维和官兵已有准备,迅速进入掩体。随后以军又投下4枚当量更大的炸弹,弹片飞入营区,但官兵无一伤亡。
7月12日,战事刚从边界开始,在以军还未轰炸营区附近地区时,罗富强已经命令附近人员进入营区掩体,通知在外人员就近进入维和部队据点。随后,他马上收集有关通报和相关信息,作出了“形势必然升级、战事将会持续、以军可能地面进入、后勤保障严峻”的判断。营部及时召开会议,明确应对措施,组织撤回在外人员,筹集食物和饮用水……
目前,中国维和工兵营官兵无一伤亡,食物和饮水足以保障20天以上。面对这一形势,罗富强并未满足,又开始筹划外出,实施房屋倒塌被困救援、人道主义工程救援,同时加强安全警戒、筹备后续保障。
炊事班长王正海:全副武装做饭
真主党一个据点就在中国维和工兵营炊事班旁的围墙外侧,是真主党“游动射击”的地点。几天来,迫击炮和火箭炮发射从未停止。这一地点同样是以军飞机轰炸和炮击的重点目标之一。
营区受池鱼之殃,只听弹片在营区不时纷飞,房顶被打得噼啪作响,食堂的一些窗户玻璃已经震坏落地。眼看170多号人两天没有吃到饭菜,炊事班长王正海心急如焚。他提出请求:穿防弹衣、戴头盔间隙式做饭。
得到批准后,王正海带领全班,一会儿跑出掩体把饭蒸上再把菜拿到掩体里切,一会儿又跑到伙房快速热炒。30多摄氏度的温度下穿着厚重的防弹衣炒菜,他汗水直流,上衣找不到一处干的地方。当大家还在掩体里吃着香喷喷的饭菜时,他又在筹划如何做下一顿饭菜了。
宪兵军官刘酥:炮火中护送难民
刘酥在国内是一个侦察连的指导员,来到黎巴嫩后,被派往司令部宪兵连担任宪兵军官。
14日上午,200多名难民躲避到黎以边界上维和部队的一个小据点,以为这里相对安全。但其实这里也并不安全——炸弹和炮弹不时落在周边,弹片和流弹时常“光顾”据点内,而且饮食也成问题。维和部队决定组织护送队将他们送往政府的避难所。
作为护送队一员,刘酥负责车队调度指挥。几辆卡车和客车载着难民出发,一段距离后,真主党武装从路边一栋房屋向空中以军直升机射击,立即招来以军飞机10发火箭弹的还击。
“嘭”的一声巨响后,刘酥驾驶的汽车车窗玻璃被震碎,难民顿时惊慌失措,一片哭喊。刘酥一脚急刹车,跳下车指挥难民下车就地隐蔽,同时通过电台呼叫司令部通报以军不要误炸……
7小时后,难民终于到达政府避难所。
见习翻译玛超:危难时刻显身手
玛超是一名去年毕业的年轻翻译,还处于实习期间,就受命来到黎巴嫩参加维和。胖乎乎的他在家是一个备受父母宠爱的孩子,来到维和部队后,母亲日夜挂念,要求他天天在即时网络聊天工具QQ上留言报平安。
遇此战事,却不见玛超的娇惯气息,危险时刻他主动请缨。在以军轰炸猛烈、道路被毁、全营面临给养危机的时刻,营部决定利用道路暂时抢通的短暂机会,派出车辆到司令部请领食物。玛超主动请命带领车队,理由是他懂外语,便于与外界交流。
果然不负众望,玛超带领两辆运输车,拉来了可以维持全营15天生活的食物。15公里的路程他们足足走了一天。
工程连长张胜利:危险1+1
12日战火突燃时,工程连长张胜利正带领几名战士在贝鲁特市区南部为维和部队办事处加修防护围墙。第二天,他们加紧作业修好了围墙,但一个难题随即摆在面前:轰炸正烈,道路破坏严重,以军已经炸毁通往南部的全部桥梁,如何回到100公里以外的营区?
14日,张胜利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回到自己的连队,不能让官兵没有连长。在仔细研究地图和战况报道之后,他发现避开高速公路,沿海边行进可以克服障碍。110公里的路,他们开着吊车和指挥车走了7个小时,终于回到战友们身边。
18日,距营区10公里的一栋联合国工作人员租住的房屋被炸倒塌,司令部命令火速出动抢救,张连长又随副营长带领官兵,冒着炮火出动救援……
最年轻士兵袁波:坚守哨位
与真主党训练基地作邻居,中国维和工兵营官兵最近一段时期听惯了爆炸声和枪炮声。用一级士官袁波的话说,自己的生活就是“与爆炸相伴,与袭击相邻,在枪声中睡,在炮声中醒”。
袁波今年20岁,家境条件好,在家娇生惯养,连放鞭炮都会害怕。可现在,对于近在咫尺的危险,他心怀坦然。
战火突然降临,袁波一开始确实没有思想准备,但几天下来他已经适应。袁波说:“执行维和任务,危险时刻存在,没法回避……执行维和任务是祖国赋予我们的新的历史使命,无论事态如何发展,我将永远坚守自己的岗位。”
说完这句话,正在站岗的袁波再次将警惕的目光投向哨位之外……
潘立文 王昕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