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陈纪蔚 通讯员 傅卫权) 农村一旦发生邻里纠纷、家庭赡养等小矛盾,由“娘舅”——乡村调解员出面解决起来往往最灵光。从今年开始,建德市政府和乡镇一共拿出近40万元资金,专门奖励这批调解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等小纠纷的“民间和事佬”。
建德出台的这项“以奖代补”政策,专门针对乡村两级人民调解员,这在全省属首次。
根据调解纠纷的难易程度和实际工作量,建德市1975名“民间和事佬”从今年起有了3种不同的奖励标准:以口头方式调解简单民间纠纷,若调解成功,市里和乡镇每件奖励4元,不成功也发2元补贴;一般民间纠纷调解成功,而且按照要求完成受理调解登记表、调查笔录等书面工作的,每件奖励20元;重大疑难、复杂纠纷调解成功,并按要求做好案卷的,每件至少奖励100元。
这些被群众称为“和事佬”的乡村人民调解员,一般由乡村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村干部、乡村法律工作者等担任。但是这种“管闲事”的角色其实并不好当,有时候吃力不讨好、容易得罪人,而且没有固定的报酬。一些调解员费尽口舌,时间花了,精力费了,“香烟茶叶钱也花了不少”,却没有任何报酬,时间一长积极性自然下降。
政府专门出资奖励“民间和事佬”,最高兴的还是乡村两级人民调解员。建德市航头镇田畈村58岁的邱国基,是村里的“老调解”。今年3月27日,村民诸某在江西挖煤时意外身亡,诸某家属和邻镇的包工头方某就工伤抚恤等问题一时僵持不下,矛盾很有可能激化。邱国基闻讯后立即出面调解,经过两天两夜,终于妥善处理了赔偿事宜。老邱告诉记者:“奖励‘和事佬’,让我感到做这些事多了一份职责,自己在村里和家里都感到脸上有光。”
政策出台近半年,建德市各级政府体会到了“花小钱、买大平安”的好处。由于这些“民间和事佬”的努力,今年上半年,全市各级调解组织共排查调处矛盾纠纷2256件,是上年同期的2倍,调解成功率达96%以上。目前建德市80%以上的矛盾纠纷在村一级就能得到及时化解,15%可以在镇一级得到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