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昨天开车经过修整一新的体育场路,只见路面宽敞,车流也不大,然而没料想,却在如此好的路况下陷入了“蠕行”的尴尬境地。
怎么回事呢?原本位于人行道两边的行道树,在道路往两边拓宽后,行道树所处的位置从马路两边“跑”到了马路中间,成了间隔汽车道的绿化带。浓密的树荫覆盖的不再是人行道上的行人,而成了马路边行驶的汽车。大热天,图凉快,于是,大多数的骑车人都弃自行车道不用,而占用了有树荫覆盖的汽车道,甚至不少行人,也冒险三三两两走上了汽车道,使得汽车只能尾随其后,亦步亦趋。身为司机,自己当时不禁摇头感叹,行人与骑车人太不自律,错误地占用道路资源,导致城市的交通效率低下。
巧得很,同一天,一位每天步行上班的同事也提起了这件事。这位同事,平时是一个最遵守规则的好市民,“这几天我吃不消了,只好每天逆行走在汽车道上。”他无奈地说。“一开始,我还坚持走在毫无遮挡的人行道上,任毒辣的阳光烤着,强烈的光线更刺得我头晕眼花,一天一天,眼看着和我一样,坚持走在人行道上的行人越来越少,我也终于放弃了遵守规则的理想,也顾不上安全问题,投奔汽车道上那片浓荫而去。”
行道树,原本是为行人走路而栽,遮阳降温,是它的主要功能之一。曾经有资料显示,在杭州夏天的中午,在植有悬铃木的街道比基本无树荫的街道,气温要低3度左右。当初种下去时,它们也确实是在人行道两边的。然而,随着城市发展,道路拓宽,它却离行人越来越远了。
当然,行人走上汽车道,既违反交通规则,又有巨大风险。但这份矛盾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社会公共资源该如何最有效地分配?
就拿行道树来说,是分配给行路人的一种公共资源。马路被拓宽的过程中,行道树这一公共资源其实已经被重新配置了。行道树虽然还在,但行路人却享受不到这种公共资源了,这一资源配置上的错位,直接诱导了行人与骑车人违反道路规则,以及道路使用效率的降低,而当初,城市拓宽道路恰恰是为了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
在我们的城市中,类似的道路,绝不止体育场路这一条;类似的问题,也绝不止行道树这一桩。比如有的过街地道,设计得台阶高、入口少、绕行路程远,使得最需要便捷的普通行人在经过时,却不得不和其他交通工具相比付出最多的时间与体力。在我们的生活中,任何一样东西,水、绿树、公共空间,都会成为一种公共资源,在分配上如果不能以人为本,考虑到最大多数人的实际需要,都会降低运行的效率。
谁都知道,行道树都要“挪位”是不现实的,但为行人多些遮荫总还是有法可想的,只要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能不“挪位”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