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261年后,“哥德堡号”为何而来
· 透视欧洲航海文明
· 刚刚经历过近10个月海上颠簸的“哥德堡”号水手,谈起大海,最直观的描述就是“辽阔的、流动的、变幻的”……正是这种特质,造就和磨炼了他们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意志,并已根植到瑞典人的骨髓里,成为这个产生了诺贝尔奖的国度走向世界的一大竞争力
· 瑞典花了十多年时间来筹备“哥德堡”号的第四次中国行,假如中国还只生产茶叶和瓷器,他们也不会煞费苦心;假如中国不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哥德堡”号在全球招募船员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号召力
· 在瑞典人的心目中,“哥德堡”号代表着一段极其光荣的历史,重现这段历史,将会影响这个国家的未来。更重要的是,重温跨越3个世纪的友谊,前往一个魅力无穷的国家,一个潜力无穷的市场,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期待的呢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7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在瑞典人的心目中,“哥德堡”号代表着一段极其光荣的历史,重现这段历史,将会影响这个国家的未来。更重要的是,重温跨越3个世纪的友谊,前往一个魅力无穷的国家,一个潜力无穷的市场,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期待的呢
  “哥德堡”号引人关注的,还有它成功的运作模式——这艘世界上最大的仿古木制帆船是一项由群众发起、企业赞助、官民并举兴起的“复古工程”。从重建到再次扬帆,所需的资金并非来自政府,而是由分段决策,民间和企业多头集资,通过充分的市场运作来完成的。

  1980年,当沉没240多年的“哥德堡”号古船被发现,打捞起来的乾隆年代的茶叶竟然还能泡出清香。在瑞典人的心目中,“哥德堡”号代表着一段极其光荣的历史,重现这段历史,将会影响这个国家的未来。更重要的是,重温跨越3个世纪的友谊,前往一个魅力无穷的国家,一个潜力无穷的市场,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期待的呢?

  值得关注的还有,“哥德堡”号的复制计划吸引了瑞典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许多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为这项工程慷慨解囊,捐钱、捐物,其中捐得最多的是木料。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查找每一根捐献木料的下落,清楚它用在了船上的哪一个部位。花25美元,就可以捐一枚大铁钉,钉在船上,同时收到一份捐赠证书,还盖着一个古朴的红色腊樱……参与复制过程的工匠们绝大多数是志愿者。他们中有许多人辞去了原来的工作,投身于这个充满想像力的冒险计划。

  1992年10月,负责“哥德堡”号打捞工作的安德斯瓦斯特费尔德提出打造全尺寸“哥德堡”号仿古船的设想。主席威特格仁同意了这个建议。

  1993年,詹·埃李克·尼尔森成为执行管理委员会的一员。

  尼尔森介绍说,这个项目就是为了实现工业上、贸易上和文化上的多重目标。通过建造这艘船,使得几乎消失的风帆制造工艺和木材处理工艺重现生机,能够保证归航时不会再次触礁。

  “特拉诺瓦”在拉丁语里的意思是“新地”。“哥德堡”号仿古船的建造场地位于哥德堡的旧埃夫斯堡船坞。该船坞原建于沿河岸填土而成的新陆地上。

  据瑞典驻广州总领事司马武先生透露,瑞典方面为“哥德堡”号提供资金支持的是一个囊括瑞典国内“龙头”企业的一个非营利组织,该组织已经持续支持这个项目达10年之久。

  终于,从1995年起,瑞典人用10年的时间,花了3000多万美元复制出了他们的“海上英雄”——“哥德堡”号。

  本来已退休的老船长皮特卡林一听到“哥德堡”号招募船长,忍不住再度出山,在击败300多位竞争者后成为“哥德堡”号的总舵手。在他心目中,这次中国之行才是他40多年航海生涯中最富挑战的经历,更是一个带着梦想的光荣使命。    

  (综合《人民日报》、《南方日报》报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