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堡”号引人关注的,还有它成功的运作模式——这艘世界上最大的仿古木制帆船是一项由群众发起、企业赞助、官民并举兴起的“复古工程”。从重建到再次扬帆,所需的资金并非来自政府,而是由分段决策,民间和企业多头集资,通过充分的市场运作来完成的。
1980年,当沉没240多年的“哥德堡”号古船被发现,打捞起来的乾隆年代的茶叶竟然还能泡出清香。在瑞典人的心目中,“哥德堡”号代表着一段极其光荣的历史,重现这段历史,将会影响这个国家的未来。更重要的是,重温跨越3个世纪的友谊,前往一个魅力无穷的国家,一个潜力无穷的市场,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期待的呢?
值得关注的还有,“哥德堡”号的复制计划吸引了瑞典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许多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为这项工程慷慨解囊,捐钱、捐物,其中捐得最多的是木料。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查找每一根捐献木料的下落,清楚它用在了船上的哪一个部位。花25美元,就可以捐一枚大铁钉,钉在船上,同时收到一份捐赠证书,还盖着一个古朴的红色腊樱……参与复制过程的工匠们绝大多数是志愿者。他们中有许多人辞去了原来的工作,投身于这个充满想像力的冒险计划。
1992年10月,负责“哥德堡”号打捞工作的安德斯瓦斯特费尔德提出打造全尺寸“哥德堡”号仿古船的设想。主席威特格仁同意了这个建议。
1993年,詹·埃李克·尼尔森成为执行管理委员会的一员。
尼尔森介绍说,这个项目就是为了实现工业上、贸易上和文化上的多重目标。通过建造这艘船,使得几乎消失的风帆制造工艺和木材处理工艺重现生机,能够保证归航时不会再次触礁。
“特拉诺瓦”在拉丁语里的意思是“新地”。“哥德堡”号仿古船的建造场地位于哥德堡的旧埃夫斯堡船坞。该船坞原建于沿河岸填土而成的新陆地上。
据瑞典驻广州总领事司马武先生透露,瑞典方面为“哥德堡”号提供资金支持的是一个囊括瑞典国内“龙头”企业的一个非营利组织,该组织已经持续支持这个项目达10年之久。
终于,从1995年起,瑞典人用10年的时间,花了3000多万美元复制出了他们的“海上英雄”——“哥德堡”号。
本来已退休的老船长皮特卡林一听到“哥德堡”号招募船长,忍不住再度出山,在击败300多位竞争者后成为“哥德堡”号的总舵手。在他心目中,这次中国之行才是他40多年航海生涯中最富挑战的经历,更是一个带着梦想的光荣使命。
(综合《人民日报》、《南方日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