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7月11日和1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报摘”栏目播出了录音报道《走向世界的“市场奇迹”》上、下篇;还于11日的“新闻纵横”栏目中播出了长篇报道《浙江义乌——一个城市的传奇》。综合摘编如下:
在这个城市里,无论你是长期居住,还是短暂停留,都会被市场的向心力所吸附。靠市场而生,为市场而来,义乌人打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在打造着义乌的金字招牌。“兴商建市”战略,更让这块金字招牌为人民创造着财富。
在义乌,近万名成功商人开始由商转工。他们凭借庞大的销售网络、良好的政策氛围,由小做大。义乌的绝大多数生产企业是从商贸流通起步的。持续的商业繁荣,为商人们积累了雄厚的商业资本。把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是追求最高利润、化解商贸流通风险的必然。市场好像一座巨大的核反应堆,引发了资本、人力、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连续裂变,变出了一个以第三产业超过50%的现代产业结构,变出了一个触角遍布海内外的“义乌经济圈”。义乌人选择了“市场带动工业,工业支撑市场,市场与产业联动”的独特发展路径。
塔山村是经济不发达的村庄,人均耕地还不到1亩。青壮年村民大都到义乌市里打工了,留在村里的中老年人不用出家门,干干装饰品加工,每年都能收入四五十万元。目前,义乌市共有600多名为农民搭建致富桥的“农村经纪人”,从事来料加工的农民34000多人,年加工费收入近亿元。然而,光腰包鼓了还不够,还要让农民,特别要让那些由于城市扩建而失去土地的农民们掌握一技之长。义乌的企业家自发开办学校,免费为农民提供技能培训。
城市的快速发展,往往会拉大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带来社会的不稳定。这个问题已经屡见不鲜。而义乌的高明之处在于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城乡联合办市场、商业资本反哺农民的方式,不仅为市场的发展储备了丰富的人力资源,还带领广大农民稳健地走上了共同发展的道路。在这里,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融进了市场这个大熔炉中。
如果说巨大的商业诱惑让淘金者对义乌趋之若鹜,那么义乌人提供的稳定和睦的市场环境、生活环境,更让商人们有身在故乡的感觉。“客人是条龙,不来要受穷”。这句在义乌民间流传了几百年的谚语告诉我们,通过经商来营建幸福生活的理念,已经深深地融入义乌人的血液之中。兴商利市、兴商建市、共同发展的传统思想,让义乌人自古就有接纳八方来宾的博大胸怀;持之以恒,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执政理念,让义乌在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