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农民朋友,每次几杯酒下肚,就说三道四,满腹牢骚。这次,这位朋友来了个180度转弯,谦虚地向我请教新农村建设、上合组织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乡里的“民情沟通日”快到了,以往他的那些“高论”总让人见笑,这回听说县里领导也要来参与,怎么地也要提高点“水平”。
这位朋友的变化,令人深思。
眼下,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日趋丰富,但空闲下来,几个人凑一起,在酒桌上,在小店里,常常发牢骚,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个“民间舆论场”。这种舆论场,既有评价当地干部、当时政策的,也有道听途说和不当情绪。“民情沟通日”无非是干部群众定期坐到一块聊家常,没想到这“聊家常”竟有助于解决一个难题——把主流舆论与老百姓的民间舆论进行有效的对接,使民间舆论场得到了升华。
民间舆论场是信息传播地。对不实的信息,没人澄清,三人成虎,越说越像,越传越广。党员干部的介入,不仅使不少良莠不齐的民间信息去伪存真、除浮留实,还使民间舆论场升华为“上情”“下情”互通场。
民间舆论场是情绪发泄处。个别干部的不正之风,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某些缺陷,瞒得了上级,瞒不了目击者和利益受损者——群众,他们势必要在民间舆论场上发牢骚。有了民情沟通日、夜访农家、民情听证会之类的舆论场对接,群众有了说话的地方,倾诉的对象。舆论场的对接,使民间舆论场变成了干部群众感情沟通的纽带。
舆论场对接,还是培养民主习惯的好课堂。聊家常式的民情沟通,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没有无关痛痒的套话,干部群众自由参与,随意发言,是个言论的“农贸集市”。面对众多的说法,人们择优而受,共同提高,也算是好事一桩。
闲话之中有民意。民情沟通日、夜访农家之类的舆论场对接,在利益多样、价值多元的新形势下,不失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好举措。在舆论场对接中,干部到群众中多走走、多看看,平等相处,拉拉家常,聊聊心思,会有不小的收获。
主流舆论与民间舆论场的对接,不求同步求“同向”。人与人之间,知识有多少,经历有不同,素质有高低,对一件事的理解有深浅。但不管你是谁,爱国爱家乡,希望日子红红火火,希望事业顺顺利利,这样的努力方向是相同的。“同向”了,大家慢慢地就说到一起去了;“同向”了,主流和民间两个舆论场就对接起来了;“同向”了,就和谐了,其力量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