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国际要闻
3  4  
PDF 版
· 印度连环爆炸事件何以发生
· 中方希望对话会平衡反映各方关切
· 中俄向安理会散发决议草案
· 日本“先发制人”言论极不负责任
· 伊朗欧盟会谈 无果而终
· 日本过激反应 意在一石多鸟
· 俄外长称不能接受日本的立场
· 黎巴嫩真主党袭击以多处目标
· 芝加哥地铁出轨 上百人受伤
· 日本拥有攻击能力将严重违宪
· 美大亨计划建 私人空间站
· 以军展开“定点清除” 哈马斯炸弹专家幸存
· 失事飞机上两名中国乘客遇难
· 胡锦涛向印度总统致慰问电
· 朝要求韩停止联合军事演习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7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印度连环爆炸事件何以发生
  印度西部城市孟买郊区11日傍晚发生7起连环爆炸事件,目前已造成190人死亡,625人受伤。这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这个国家第四次发生的严重恐怖爆炸事件。在“9·11”事件后各国都已加大反恐力度的情况下,印度的恐怖活动为何依然如此猖獗?此间观察家们认为,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教派之间存在利益冲突

  印度共和国1950年成立后,宪法规定国家实行世俗主义政治,但这一规定执行起来却步履维艰。早在1947年印巴分治后,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就形成了两大利益集团。穆斯林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处于劣势,无论在议会的席位数还是在担任公职的人数方面,都远远低于其人口比例。穆斯林抱怨他们的处境不如印度教徒,但许多印度教徒却认为,政府给了穆斯林太多的优惠政策和太多的资源。一些印度教徒认为,穆斯林人口增加过快,抢占了资源。进入80年代以后,双方的利益竞争加剧,并不时发生冲突。最激烈的一次发生在2002年3月,古吉拉特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大打出手,造成近1000人死亡,1000多人失踪,2000多人伤残和15万人无家可归。

  分离组织反对印巴缓和

  2005年10月,南亚发生大地震,给这一地区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共同面临的天灾使印巴走到一起,印度总理辛格与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互通电话,讨论灾后救援合作等诸多问题。此后,印巴关系日趋缓和,今年上半年,印巴先后恢复了两国之间中断了50多年的陆路和铁路交通,两国军方也开始对话。印巴关系日益缓和引起了印控和巴控克什米尔分离组织的恐慌。这些组织认为,听任印巴关系正常化不利于实现他们追求的克什米尔独立的目标,因此必须通过制造恐怖事件,挑起事端,引起印巴相互猜疑乃至冲突,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媒体统计表明,今年上半年,印控克什米尔发生的爆炸事件比去年同期多出了三分之一,几乎每三天就发生一起爆炸事件。

  国家发展极不平衡

  印度领土面积较大,但自独立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经济落后引起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对政府不满,并导致民族矛盾不断加剧和武装冲突时常发生。仅在印度东北部地区,各类反政府武装组织就超过30个,有的在印度独立时就建立了,有的建立于十年前。这些组织经常从事暴力活动,有的想使自己所在的地区获得更大自治权,有的想使自己所在的地区实现独立。据印度报纸统计,仅在阿萨姆邦,20年来就有1万多人在暴力活动中丧生。

  多年来,印度中央和邦政府积极通过对话和谈判等方式缓解尖锐的社会矛盾,以减少恐怖活动的发生,但是收效并不显著。印度部分舆论认为,引发恐怖事件的原因纷繁复杂,政府应该区别对待,对症下药;部分舆论认为,必须采用“猛、硬、准”的政策,坚决打击一切恐怖活动;还有部分舆论认为,印度政府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减少贫困。印度媒体报道,印度10亿多人口中的三分之一以上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困可能导致他们中的极少数人从事恐怖活动。

  元凶到底是谁

  虽然谁是凶手尚无定论,但外界猜测大多把矛头指向克什米尔地区的武装组织。

  在印巴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存在着数十个武装组织。每当类似恐怖袭击发生,媒体首先把怀疑目标锁定为其中最有实力的两支队伍,即拉什卡—泰巴极端武装组织和“穆罕默德军”。这两个组织策划并制造了2001年袭击印度议会大厦的恐怖行动。

  过去10年间,媒体把发生在印度的重大恐怖袭击记到拉什卡—泰巴极端武装组织和“穆罕默德军”头上通常不会错,但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譬如,2005年5月德里电影院爆炸,事后证明是锡克族极端武装组织所为。

  拉什卡—泰巴极端武装组织发言人阿卜杜勒·戈兹纳维12日否认他所属组织与爆炸相关。

  安全专家接受美国《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说,他们一直怀疑拉什卡—泰巴极端武装组织与另一个遭取缔的派别勾结。2003年,该派别曾在孟买制造9起爆炸。这个松散而激进的组织还涉嫌一系列反印恐怖活动,是2005年10月新德里爆炸案的幕后黑手。

  (综合新华社消息)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