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专版
3  4  
PDF 版
· 崛起于东海之滨的新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7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崛起于东海之滨的新城
——浙江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印象
  2005年,温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部署了“一号工程”、“12345工程”,为温州注入新一轮发展的动力。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浙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温州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在这个新的经济起飞点上,开发区是如何调整发展方向,引领温州工业经济重新启航?一组令人信心百倍的数字呈现在我们面前:2005年,温州开发区实现GDP78.32亿元,工业总产值201.5亿元,财政总收入11.03亿元,共引进外资项目279个,合同外资5.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19亿美元。今年,开发区已步入一个新的起跑线,1~6月份,完成工业总产值110.49亿元,财政总收入6.29亿元,新批外资企业15家,投资总额3.01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2.7倍,其中合同外资1.4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100万美元。纳入效益统计的265家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了54.8%,比销售增长率快了27.3个百分点。最让人可喜的是,开发区在国家级开发区的排名从2001年的倒数第2跃升到17位。于是,在一个世界杯足球赛强队角逐的日子里,我们走访了同样激情澎湃的浙江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探寻其发展的内源动力。

  崛起于东海之滨的新城

  ——浙江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印象

  “以民引外”的精彩开局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于1992年,规划面积5.11平方公里。2000年之前,360多家企业在这“弹丸之地”集聚。1998年和2000年,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相继设立后,开发区形成了“一区三园”的新格局和“三园合一”的管理体制,规划面积近40平方公里。

  从一个个不断攀升的数字中,从一片片现代化的厂房中,从温州开发区发生的巨大变化中,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招商引资的裂变能量。实践已经证明:加快发展的动力在招商引资,希望在招商引资,潜力在招商引资。

  近年来,开发区领导干部南下北上,广泛联系有实力的外资企业甚至世界500强,大家的注意点和兴奋点都集中到招商引资上,掀起了“大招商、招大商”的滚滚热潮。

  面对招商引资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情况,开发区在招商方式上寻求新的突破。

  招“大、高、强”项目是温州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中的明确思路。精密机械制造、关键汽车零部件、成套设备、电子信息、新型建材和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是重点招商的领域。为了引进赛格通讯(香港)有限公司的多功能智能化手机及液晶屏模组研发基地,开发区领导几下深圳沟通,终于促成项目落户开发区。项目建成后,预计年经营收入将达到18亿元,年税收9000万元,年利润12600万元;总投资7800万美元的温州志科科技公司的200万台多功能智能化手机及液晶屏模组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值18亿元;总投资3800万美元的温州煌盛新型管道公司的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项目,年产值预计10亿元。

  投资强度的提高必然带来产出的增加,在这一思路指引下,开发区变“粗放式开发”为“集约型经营”,使一批高附加值、高科技、高关联度的企业在全区经济发展的比重逐渐提高。今年1~6月,开发区12个外资项目的投资强度,达到45.8万美元/亩,比去年同期提高27%;6个内资项目的投资强度为321万元/亩。

  在资源仍然紧缺的大背景下,开发区严把项目关。一是在投资强度方面必须达到注册资本每亩25万美元以上;二是在土地利用率方面,确定项目的容积率控制在1.5以上;三是在投入产出方面,规定项目达产后每亩产值要达到500万元以上,每亩税收要达到20万元以上。

  充分利用温州现有产业的优势,通过主攻龙头型、旗舰型项目,引进一个,带动一批,形成相互配套、优势互补的企业集群,进而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发展环境,产生了令人欣喜的“葡萄串”效应。

  通过与外资合作、嫁接的方式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吸引更多的客商落户开发区。建立国内外客商信息库和充分利用遍布海内外的温州人开展招商活动,及时掌握大企业大集团的投资动态,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办好开发区网站,加强与专业招商网站和门户网站的链接,提高网站的点击率。

  目前,开发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单体项目投资大。项目总投资均超2000万美元。二是项目外向度高。合同外资占注册资金的85%。三是产业档次高。大部分产品是新材料、手机、电子产品、新型机械产品。

  如今,可口可乐来了,易初莲花、百安居也来了……开发区拉开了吸引500强的序幕,为积极落实“一号工程”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让瓯江水更加清澈

  2005年12月31日,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污水处理厂一期2万吨/日正式运行,它标志着园区将拥有自己的污水处理设施,区内所有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将统一纳入该污水处理厂得到有效处理,水环境状况将大为改善。今年上半年,此项目作为全省“811”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的先进典型在全省推广。原来黑褐色的污水经过处理后变得清澈透明,主要出水指标已接近III类及中水回用标准,塘河水变清了,园区环境也越来越清洁。

  滨海园区启动之时,管委会就非常重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与温州市东片污水处理厂建设时间的不同步,以及园区内设施建设滞后于企业投产等原因,引发了一系列现实和潜在的环境问题。

  如果不尽快妥善解决污水处理,那么这将不仅仅是环境问题,而是关乎园区生存、影响周边地区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在“等”与“不能等”之间,管委会本着科学发展的理念和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经过多方论证,斥资3000多万元自行建设了一期2万吨/日处理的污水处理厂(总规模为5万吨/日处理能力)。经过半年的运行,环境监测部门多次测试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出水已达到一级A标准。管委会还透露,今年将启动首期后续的3万吨/日处理污水处理厂建设和中水回用系统建设,并做好滨海园区二期6万吨/日处理污水处理厂的前期工作,以期为构建生态园区、和谐园区提供更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此外,为防止工业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园区在招商引资中严把“四关”,即:项目“引进关”,重点引进高科技、高附加值和低污染、无污染的企业;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关”、项目污染源的“监督关”和项目污染物的“出口关”,确保达标排放。

  管委会主任戴国森告诉我们:环境保护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相信不久以后的滨海园区,天会更蓝、地会更绿、水会更清。

  制度创新是原动力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近两年经济与建设之所以能够保持在高位上和谐发展,得益于重要目标考核制度的建设。实行目标责任制的目的,就是让招商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04年以来,开发区管委会坚持采取现代科学的管理办法量化年度考核指标,使目标考核工作围绕经济建设发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管委会按照“分季度、分阶段、分项目、分类别”等办法对开发区9个部门17项重要目标进行逐项考核,通过查阅报表、检查进度、实地勘察、听取汇报等方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6年度重要目标考核项目完成情况总体向好:如规划建设局的村留地进场数,一季度完成231亩,完成年度计划的37.5%,再如市政环保局的2万吨/日污水处理项目正常运行,正常运行率达到98%,排放标准达到国家A级标准,远远高出该项目的目标;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特别是实施“一号工程”成绩突出,上半年合同外资1.4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100万美元,分别是去年同期的2.67倍、1.96倍,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07%、85%。

  如何将重要目标具体实施到位,领导是关键。为此,管委会成立了由主任挂帅,党办、委办、纪委、人事劳动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考核领导小组进行督导。若发现任务完成不正常,未达到时序进度的要求,马上召开分析会,找原因、提对策,促使任务完成。每次督导完毕,领导小组及时将目标完成情况在内部通报,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破解“成长”的烦恼

  三年前,这里还是连片荒地。三年后,这里已成了激情创业的热土。面积约6平方公里的滨海园区起步区内机声隆隆,车流不息。管委会主任戴国森向我们介绍,从2004年开始,滨海园区已成为开发区乃至全市新经济的增长点。去年以来,开发区将用三年的时间实施“23456”计划,以推进温州工业发展的“12345”工程。

  所谓的“23456”计划,就是从2005年起到2007年,温州开发区将再引进2个世界500强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40%,拥有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5个,10亿元以上产值企业达到6家。

  戴国森表示,尽管要按时按质完成此项计划有一定的难度,但“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为实现上述目标,温州开发区多次在国内外举办各类有针对性的招商活动,通过世界四大会计咨询机构、委托中介机构等源头招商主动联系世界500强,易初莲花、可口可乐、百安居就是通过这类办法成功引进的。同时,千方百计为企业牵线搭桥,促进企业与外资嫁接合作;加快滨海园区二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加快滨海园区新一轮征地步伐,及时落实外资企业用地。

  为鼓励创新,开发区提供了“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近年来,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渐入佳境。海外一企业有一项打火机专利技术,该企业看中温州打火机巨大的生产能力和完善的配套产业链优势,在开发区的高新孵化区建立孵化企业;一香港大企业看中开发区孵化企业温州天宝康健有限公司研发的填补国内空白的抗菌不锈钢产品后,携巨资1700万元前来加盟投资。这是孵化器首家获外商加大金额风险投资的企业。目前,开发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52家,这些企业拥有的各类自主创新项目有435个,企业产品技术水平在国际领先的有19种,国内领先的有192种。区内留学生创业园已有48家初创型科技企业、79个高新技术项目入驻孵化器孵化。开发区还建立“种子基金”引导、扶持、推动区域科技进步。如今,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正成为开发区创新发展的“领头羊”。去年,开发区有2家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今年预计将新增2家,应该说这意味着开发区的发展已转向规模经济。

  正是这“关键的少数”,成为了温州开发区工业经济的骨干和中坚,支撑着开发区经济发展大局,有力推动了温州开发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庄吉集团、人本集团、乔顿集团和华润电机、大自然金属高精密薄板有限公司、正泰成套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被开发区作为重点培育对象。今年以来,开发区建立协调服务机构,对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对象广开绿灯,特事特办。事关企业发展的重大事项,由管委会主任办公会议专题研究解决。经济发展局对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对象进行跟踪,及时把握其发展动态。同时,做好创建中国品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建设工作。在原有2家中国驰名商标、13个省著名商标的基础上,力争今年再培育2家省著名商标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

  生活因快乐而美丽

  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根本,一旦失去土地,农民的利益就难以保障。随着开发区项目建设和征迁力度的加大,被征地农民的数量必将进一步增加。怎样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戴国森告诉笔者:过去老区征地没有为农民想个周全之策,任其卖光,坐吃山空,以致历史遗留问题难以解决,教训十分深刻。现在,滨海新区的普遍做法是,除了严格按照市国土资源局规定的补偿标准付给被征地农民土地补偿费外,15%返还村留地中的10%作为工业留地,集中起来租赁给企业,年租赁费平均每亩2万~3万元以上。其中5%的商业用地集中起来采取招、拍、挂出让办法,拍卖所得不直接分配到户,而是作为集体收益用来保障生活成本提高后农民的稳定生活。戴主任还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实行上述做法后,据测算,农民每被征一亩地,今后每年的净所得至少为1.1万元,以后随着物价的上涨收入还将按比例上浮,确保了被征地农民长期性的高收入。

  如滨海园区C501号小区1-4号地块,隶属龙湾区沙城镇烟台村,总占地面积78.723亩,根据开发区管委会批复,出租土地用途为建造厂房,出租期限为15年,期满后出租地上的建筑物和固定设施将无偿归出租方。据悉,目前像烟台村这样将滨海园区二、三产村返还用地集中起来招标出租或招、拍、挂出让合作开发的做法,越来越为一些属于开发区征地范围的村庄所认同、效仿和看好。

  开发区管委会推出租赁经营、合作开发的举措后,深得被征地农民欢迎,一些正被征地的村庄、农民自发地推广开来,近两年滨海园区没有出现农民因征地问题而上访。

  邻里中心起源于新加坡,是新加坡在城市公共行政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

  温州的第一个邻里中心成立于2002年10月,地处开发区东片,是开发区借鉴苏州工业园区、为丰富外来人员和周边居民生活所引进的先进管理模式。过去,脏乱差问题一直困扰着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邻里中心建成后,原先零乱的店铺不见了,道路也整洁起来了,不仅为生活在工业园区内的务工人员和居民的“开门七件事”提供便捷的服务,而且还有休闲、娱乐、餐饮、购物、学习、就医、交流、聚会等多种配套服务功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外来投资创业及务工人员的日常生活。

  2006年1月,投资1.3亿元,建筑面积30489平方米,与市区毗邻的新邻里中心又正式启用。当我们怀着新鲜而好奇之心走近新邻里中心时,发觉这里的商业氛围极其浓厚,肯德基、易初莲花的标志远远地就进入我们的视线,原来他们都是邻里中心的“房客”。

  开发区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新邻里中心”是开发区规划内的一大新兴商业区域,周边分布有上百家大型企业和大自然、时代华庭、鸿基花园、雁湖社区等大型楼盘。为聚拢人气,吸引易初莲花入驻,新邻里中心腾出两层楼近2万平方米的空间和可容纳150余辆车辆的大型地下停车库,来打造大型超市,使一个全新的商业中心区初步形成。

  坐电梯直上邻里中心四楼,中心员工向我们介绍,这个楼层主要是用作教育、培训、阅览、中介等,沿着“口”字形的回廊我们走了一圈,发觉这里人并不是很多,看到我们的疑虑,他解释道:“如果晚上到这里,你很难找到空位”,然后又对着三楼飘出来的唱歌声说,“而且,三楼的娱乐场所也是很热闹的”。

  除了给务工人员提供一个多种配套服务功能的场所外,开发区还多次在新邻里中心举办法律援助、安全生产、劳动者权益保护等大型公益活动,还联系电视台、大学等组织文艺活动,让外来人员在这里开心地生活、学习,成为他们幸福的“第二故乡”。

  “二次创业”的发展高地

  滨海园区是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次创业的一个制高点。滨海园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位于东海之滨、瓯江口南岸,处于未来温州从沿江时代向沿江沿海发展所支撑的结合部和交汇部。

  由于所处位置的重要性,所以滨海园区在今后新温州的建设中集四大战略地位于一身:推动温州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展示现代化新温州风貌的窗口、促进温州产业升级的示范基地。

  滨海园区自2001年9月正式启动以来,已经有80多家企业落户在6平方公里的起步区。主要以引进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工业项目为主,逐步形成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兼顾并重,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功能配套齐全的现代化新城区。滨海园区产业导向以纺织与服装产业、机电产业、材料产业、精细化工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环保产业、第三产业为主。

  今年1~6月,滨海园区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3.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4.2%,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开发区的平均水平。据管委会介绍,尽管现在要求进入滨海园区的项目非常多,建设用地供需缺口很大,但根据开发区战略部署,滨海园区一半以上的土地将用于外资项目。

  目前,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的园区二期工程也已启动建设,滨海园区的发展将进入崭新的阶段。园区计划到2009年实现产值突破200亿元,居住人口达到30万人,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这里将会诞生一座极具现代化的滨海新城,我们期待着美丽“神话”早日实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