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心怀“中国希望” 为世界打开机会之门
· 人气会聚 孔子学院花开全球
· 承载华夏文化 播撒和谐发展理念
· 3000万海外“大军” 孔子品牌背后的汉语热
· 注重“根系保护” 周游列国带来新考验
· 孔子也需要“粉丝”
· 孔子再度“周游”列国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7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孔子也需要“粉丝”
  在德国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尊孔子的塑像,塑像基座上刻着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西方人看来,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没有留下自己“亲笔”作品,但却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三个伟人之一。《论语》与记录古希腊苏格拉底思想的《辩白》,与描述耶稣言行的《福音书》一起被公认为“世界级”的文化瑰宝。    

  在西方国家,如果你和学者或政要谈论孔子,他们都会表现出十分尊敬的神情,并对孔子大加赞扬。但当你再往深处询问孔子的时候,他们会显得一脸尴尬。一个法国留学生曾问我:“孔子春秋时期是鲁国人,‘冬夏’时期是哪国人呢?”

  他们尊敬孔子,但不了解孔子。尊敬孔子是因为他的思想具有普世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对孔子陌生,是因为儒家文化依然处于自身文化圈内的困顿状态,还没有找到与世界文化融合的切入点。误读和亵渎孔子事件的普遍存在,表明孔子及儒家文化对世人的开放度不高,其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还游离于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之外。

  从世界历史来看,19世纪是比生产力,20世纪是比制度,21世纪比的是文化,未来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以文化论输赢。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孔子与儒家文化要不要实现“市场化”,在全球文化市场里与章子怡、与姚明、与NBA、与好莱坞争夺“粉丝”?

  答案是肯定的。20世纪60 年代,由于电影、小说、电视等传播媒体的普及,孔子一度从学术圈走向大众,在国外也掀起了短暂的“东方文化的热潮”。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乏力,文化的传播还没有完全地去意识形态化,没有利用现代传媒的手段,也没有采用创意与引导市场需求相结合的手法,孔子文化热在西方大众文化和国家主流文化的夹击下,在一片喧闹声中败下阵来。

  孔子是中国的圣人,儒学是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念。现在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形势下,适应文化市场的大众化需求,将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融入大众文化之中,通过大众传媒的有效传播,用现代的理念创造出独具魅力的“孔子文化经济”。

  然而,孔子的“粉丝”芸芸,却因缺乏现代文化形式的“儒学”创新,孔子还是那个遥远的“圣人”,“粉丝”们还是敬而远之。孔子本人在2000年前就采用周游列国的自荐形式,推销自己的思想,虽落魄而不气馁,历经修炼后终成大果。我们为什么在市场化的今天,还要让孔子及其思想尘封于殿堂呢?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曾一度濒临破产的韩国,能在短短几年内走出阴影、重新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韩国人挖掘忠、孝、诚、信、礼、义等儒家精髓,把传统文化的背景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韩国浓厚的儒学文化,成就了韩国文化产业,创造了“韩流”,使韩国迅速成为世界第五文化生产大国。

  孔子与儒家文化在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都已很好地与现代文化融合在一起,并且不止一次地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这足以说明,儒家文化既能实现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也能成功地对外输出。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中国儒家文化终于在世界上有了一个越来越响亮的牌子——“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的诞生,是中国政府选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的品牌标志以回应国际市场的儒家文化需求,也是汉语和儒家文化重新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它标志着中国政府开始着力打造以“孔子”为核心的民族文化品牌。这是对古老的孔子和传统的儒学进行艺术再造和市场化创新,以亚洲儒文化圈为基础,向全世界传播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儒家文化。             据《环球时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