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9版:媒体点击
3  4  
PDF 版
· 中印丝绸之路 浙商喝头口水
· 哥德堡号重返中国酝酿购宝之旅
· 中国—南亚陆路大通道初具雏形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7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计划运载一栋明清皖南古宅到瑞典
哥德堡号重返中国酝酿购宝之旅
  皖南明清宅居

  被“复活”的哥德堡号相中的中国古建筑,位于安徽石台县珂田乡,是一栋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明清皖南古民居。

  屋子的主人是63岁的李益坤,是这栋老宅的第9代传人。这是一栋典型的皖南古民居,坐落在当地有名的仙遇山脚下,周围古树郁郁葱葱,一条叫秋浦的小河从屋前不远处缓缓流过。

  黑瓦白墙的房子,色调明快,阳光斜照在墙体上,光线斑驳,半明半暗,更显出层次分明。鳞片般的小黑瓦静沐在阳光下,叙述着历史的厚重,也显示出一副“世外桃源”般的淡泊。

  门楣上当年题写的“翠屏楼”依稀可见。

  老宅的整个面积近400多平方米,为四合五开的砖木结构,中间是一个天井,门板上紫红色的油漆仍色泽清晰,四壁尽是雕花木刻,简洁大方,有八仙过海、麒麟送子,虽有岁月痕迹但仍栩栩如生。极具特色的是“马头墙”的设置,它有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

  据珂田乡文化站站长胡必彪考证,这栋民居是随着明清时期徽商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当时这里是著名的古徽道。

  200多年前,村里人基本都做茶生意,将这里出产的“雾里青”茶沿着古徽道销往全国各地。

  “现在很多人为了造新房,类似的古民居在当地遭到严重破坏,像李益坤家这样保存完好的皖南民居在当地已经寥寥无几,是少有的历史见证。”胡必彪说,自第一次发现这座老宅后,他就产生了一个想法,将其改造成一个民俗博物馆,延续皖南古文化。

  一个“疯狂”举动

  然而,随着“复活”的哥德堡号即将于7月中旬再次来到中国,胡必彪的梦想破灭了。当地天方茶叶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郑孝和决定花大价钱将其买下,然后拆卸,装上哥德堡号,让其随船最终落户瑞典。

  让郑孝和产生如此“疯狂”举动的缘由是,5月初他与瑞典哥德堡号仿古商船商务经理简恩·瑞德在上海的一次会面。

  这次会面的初衷,本是郑孝和计划向即将来华的哥德堡号赠送当地的“雾里青”茶,因为200多年前哥德堡号就装载着这里出产的“雾里青”,准备运回瑞典让当时的人们享用的,可惜船沉货失。200多年后,沉船被从海底打捞上来,人们惊奇地发现,装在瓷瓶里的“雾里青”竟然没有变色、变质。据悉,中国国家领导人赴瑞典访问时,瑞典国王便特意用打捞上来的“雾里青”来招待贵宾,此茶依然清香扑鼻。

  因为这个历史背景,郑孝和萌生了将这种茶文化再次通过哥德堡号送到它当年没能到达的目的地的想法。简恩·瑞德对这个主意很是赞同,他告诉郑孝和,自己3年前就已经迷上徽州文化,那年他在安徽的世界遗产宏村游玩,看到那里别具特色的中国民居时,脑子里冒出了一个疯狂念头——若能“移植”一座到瑞典,那瑞典人在自家门口就能看到中国古文化的魅力了。

  听到简恩·瑞德有些匪夷所思的想法,郑孝和笑了,他清楚,那是国家保护建筑,永远不可能。但他告诉简恩·瑞德,“在我们石台县也有许多这样漂亮的古建筑,而且不是国家保护文物,我可以买一栋送给你,随你的哥德堡号一起运回瑞典。”

  想不到自己疯狂的想法,竟然在一个中国人这里轻易得以实现,瑞典人高兴得手舞足蹈,并答应郑孝和,如果这个古建筑到了瑞典,他会将其作为一个茶馆,一方面展示中国文化,一方面将中国最好的茶叶之一“雾里青”介绍给欧洲人。

  因为有了这个插曲,郑孝和希望“雾里青”茶装载到哥德堡号上、重返北欧的想法自然得以实现。很快,返回石台县的他经人介绍,看中了李益坤家的老宅。

  古宅买卖之争    

  郑孝和之所以决定买下李益坤的老屋子,除了其200多年历史和结构完整外,更重要的是,它既不属于国家、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而且也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对象。

  “就是说,即便把它拆除,也不属于违法行为。”郑孝和向记者解释,只要房屋主人答应卖。

  6月初,郑孝和第一次向李益坤提出购买意向时,李益坤没有拒绝,也没有问郑孝和做什么用,但前提条件是,只要国家有关部门允许。郑孝和向其解释不会违反国家的有关政策后,双方就价格当即做了协商,基本决定以2.5万元成交,并将拆房日期暂定为7月初。

  但不久,李益坤听到了郑孝和准备将他家的老房子卖到瑞典的消息后,马上改变了主意,当郑孝和再次来到他家时,他将价格提高到20万元。想赶在7月初将其装上哥德堡号的郑孝和忍痛接受了这个价格。

  “其实,从感情上讲我也不想卖,毕竟这是老祖业。”李益坤告诉记者,但看着房子一天天衰败下去他又无力修复,而卖给别人怎么也比最终倒塌了强。但很快,这件事在当地传得沸沸扬扬,矛头直指李益坤和郑孝和,说他们是“出卖祖宗”。

  对此,李益坤有些不解,因为在当地许多人也都这么做,为了建新房,他们将自家的老宅拆掉,将还可以使用的木料,有木雕、砖雕的古民居建筑材料卖给来这里收购的建筑商。

  而郑孝和也觉得自己受了冤枉,他觉得自己是为一座面临毁灭、消失的古建筑重新注入了生命力,不但没有违法,而且是在做一件好事。

  政府两难抉择

  虽然买卖双方已经达成了某种默契,但当地相关部门却开始忧虑起来:这栋200岁高龄的老宅能否经得起舟船的劳顿?能否适应异乡的土地?这次远行究竟是一次死亡之旅还是再生之旅?是该支持呢还是出面阻止?

  记者从当地文化局了解到,国家文物总局已知悉此事,并专门打电话到安徽省文物局询问过。石台县文化局副局长何前生向安徽省文物局的汇报是,这主要是一起商业操作,虽然被卖的房子是古老的建筑,但属于民宅,最终能不能卖要根据文物部门的专家鉴定结果而定。

  何前生副局长同时告诉记者,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卖掉的做法无疑是一种短视行为,这栋古民宅已经在当地生根,一砖一瓦,一尘一土,与当地环境血脉相连。对于外国人来说,如果真的喜欢中华文化,其实完全可以按照这些古老建筑的参数,进行复原和仿制,只要能够传达中华文化的神韵,也就可以了,根本没有必要远涉重洋,将古老的泥土砖瓦一件件搬运到遥远的国度去。

  而从文物法的角度分析,何前生说,即使它不属于国家的文物保护对象,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拆迁,一旦经过鉴定其属于保护对象,这种做法就是违法行为。

  (据《新闻晨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