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家书,承载人间多少情?
· 桌上舞狮
· 家书,不同时代的社会缩影
· 灵感,来自无意中听到的一则广播
· 家书,收藏中华民族情感的文化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7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家书,承载人间多少情?
  自古至今,一封封家书,传递了多少亲情、友情和爱情。开头的短小篇章,是中国台湾台南县永康市的张天保老人写给母亲和弟弟无数信件中的一封。汪汪泪水掺着摞摞思念,渗透白纸墨迹间。说不尽的思乡之苦,道不完的骨肉亲情。

  大陆、台湾,咫尺海峡,汹涌海浪,阻隔着多少中华儿女的骨肉亲情,风起云涌半世纪,两岸同胞就是凭着辗转空中能够飞越海峡的书信互诉衷肠。几个“抢救家书”的字符传出,北京很快就收到了近千封往来于海峡两岸的家书。

  舐犊亲,手足情,雎鸠缘,游子心……在社会历史的长河中,在人类还没有掌握便捷交通通信工具的漫长岁月里,“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的无奈分离之后,家书饱蘸着骨肉亲情。

  鸿特儿览:

  一别四年,无时不在念中,儿已渐长,应入校念书,今已乱世,母子离别,只令人兴叹而已!但读书仍为重要,此时虽无校可入,儿得与祖父及姑姑朝夕相依,正可习字读书求教于长者也。

  上述读书一事,望儿努力勿怠,以慰亲心。

  母铮训书

  这封只有96个字的家书,是曾经为毛泽东妹妹毛泽建同窗好友的汤铮训投身抗战期间写给长子周鸿特的一封短信。

  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阶段,为抗战工作而到处奔波的汤铮训非常挂念已跨进学龄阶段的儿子周鸿特的学习,舐犊之情促使她忙里偷闲写下了这封充满母爱的短信。

  曾为抗战作过贡献的汤铮训不幸英年早逝,当时的周鸿特还是一个刚满10岁的孩子,但长大成人曾担任湖北省黄石市粮食储运公司党总支书记的周鸿特,始终把母亲的这封亲笔信看成是一笔宝贵遗产,一直保存至今。

  “悲莫悲兮生别离”,在古代、近代的战争年代和贫苦岁月里,妻离子散,天各一方是平常之事,甚至生离死别一脚踏上不归路也不足为奇。此时,家书既是倾诉离情别绪的载体,也是报告平安的福音。

  “我为什么要舍却你们,千里迢迢在外面奔走呢?但是,千不得已,万不得已,终究舍却你们。”

  “我的病吗怕不会好了,因为这里医院不但是少,而且诊费很贵,没有上海那么便当,要是看一次起码得4块钱,叫我出得起吗?”

  这是年已古稀的姚慰瑾老人的父亲姚稚鲁在68年前写给妻子女儿的家书。抗战时期,姚慰瑾一家四口避难到上海租界的舅舅家。可是争强好胜的姚稚鲁向来不愿意依赖别人,1938年3月,他只身离开上海,去了外地求职。

  今天,父亲离家时只有三四岁的姚慰瑾回忆说:“从那以后,母亲和我们两个姐妹再也没有见过父亲,只是从他写回家的一封封书信中了解到,父亲到过浙江、武汉、南昌,一路颠沛流离、贫病交加,还碰上过日本飞机的轰炸。离开我们不到半年,父亲便客死他乡,至今也不知道父亲死在哪里,遗骨在哪里。父亲没留下什么东西,只有这些能透视父亲身影的家信。”

  一封家书,一个故事,每封家书都是用心声弹出的音符,每个音符都在吟咏着自然界的阴晴圆缺,叙述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