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媒体点击
3  4  
PDF 版
· 六大悬疑细解
· “发现”号带着裂缝升空
· 12.7厘米长的裂缝
· 空间站将“扩编”为三人
· “壮观的焰火表演”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7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六大悬疑细解
  美国航天飞机历史上的第115次飞行——“发现”号终于上天了。然而,面对两度推迟、泡沫材料毛病依旧等问题,总让人生疑。记者采访了上海航天专家,以求解析。

  悬疑一:怎么毛病都在燃料箱

  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是由于燃料箱上的泡沫板碎片砸中隔热舱;去年“发现”号升空,燃料箱上脱落了泡沫板碎片;此次“发现”号又在泡沫材料上发现了裂缝。怎么回回毛病都在燃料箱?

  钱文耀(上海市宇航学会研究员):准确地说,问题是出于覆盖在发动机燃料箱上的隔热泡沫板。当燃料箱注入超低温的液氢和液氧时,防止它们过快蒸发以及外壁结冰的泡沫材料,很容易在急剧的温度变化下产生裂纹,在航天飞机升空时脱落很有可能。这是一个目前航天飞机普遍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克服它技术难度确实很大。

  悬疑二:首次未获安全认证

  美国媒体报道说,这次是美国宇航局历史上首次未获得安全部门认证的航天飞行,这是怎么回事?

  刘宗映(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早在“哥伦比亚”失事后,美国成立了专门的小组,对以后航天飞机的飞天计划进行安全评估。这一次的分歧还是主要集中在隔热系统改进是不是已经足够的争论上。技术部门认为应该推迟,但宇航局长格里芬认为已经可以冒一次险了。

  在我看来,这反映美国宇航局的管理高层更多是出于政治考虑,希望尽快完成已经一再延迟的国际空间站建设,缓解压力。可以说,现在是“拿着黄牛当马骑”。

  悬疑三:1%的事故几率如何算

  美国宇航局称此次航天任务的事故几率为1%,这是怎么算出来的?

  钱文耀:这是美国宇航局的专家团根据天气、发射时间、航天飞机的寿命、工作人员的状态等多种因素综合评估算出来的。我们的载人航天飞船也有一个类似数字,比如“神六”发射安全性是99.7%。应该说,1%这个数字不算高,而且我个人认为这背后还存在谨慎心态的影响。

  悬疑四:六大改进效果如何

  此次“发现”号的六大改进分别是关于缝隙填充料、新隔热瓦、更大更平稳的轮胎、“凸起气动负荷”斜面、“冰霜斜面”以及摄像效果的改进。除了轮胎的改进,这些改进大都关于隔热泡沫板。改后有大的效果吗?

  刘宗映:很明显,这些改进都还不够正式。去年“发现”号回来后,机体上有上百处的创伤,问题一堆,今年的飞行计划也从3月推迟到7月。虽然在“发现”号已经进行过的31次飞行中,不断进行着修修补补,但这一次的六大改进很难根本解决问题,效果还要再看。

  悬疑五:复杂救生怎样进行

  “发现”号有一项以往不具备的功能:如果在发射中受到严重损伤,将启动“人机分离”计划,让宇航员呆在空间站,而通过遥控电缆系统让无人的航天飞机返回地面,再进行营救,这怎么进行?

  刘宗映:我对此次发射疑问非常大的地方,就是救生。首先,此次“发现”号将搭载7人上天,而目前空间站中已有2人。实际上,这个空间站设计标准只能容纳6人,让9个人挤进去,空间站会遭到巨大挑战,这样救生不太现实。其次,救援还需要另一架航天飞机“阿特兰蒂斯”号升空,但目前还没有听到任何准备就绪的消息,万一要起飞,准备、检测、发射等一系列工作耗时不会少。虽然目前空间站号称能维持这些人几十天的生活,但这显然是一种边缘状态,很难让人信服。

  悬疑六:国际空间站将往何处去

  根据美国宇航局的说法,如果此次发射失败,就将是最后的谢幕。那么一直依赖美国的航天飞机的国际空间站将往何处去?

  钱文耀:目前俄罗斯在用的“联盟”号载人飞船,除了能运3名宇航员,还能搭载几百公斤物资;而航天飞机不但能带上好几名宇航员,还能携带数十吨物资。所以,如果失去航天飞机,刚建了一半的空间站很可能就将变成太空中最大的“烂尾楼”。

  但航天飞机本身也不是长远之策。它的设计初衷是想通过反复使用来省钱,结果由于系统庞大,维修费用比预估贵得多,一次发射需要4.7亿美元,代价太高了。

  刘宗映:航天飞机自1982年第一次正式上天起,为人类宇航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现在看来,因为设计时间较早,技术并不完美。与之相比,俄罗斯人一直自豪自己建造空间站的方法,先用运载火箭将空间站的大部件发上天,再用飞船送人上天进行工作,这样安全性、可靠性更高,应该说值得借鉴。

  (据《解放日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