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会被一篇文章感动?”是的,现在还有几个人会被一篇文章感动呢?但向我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却是在读了一篇文章之后流着泪对我说这句话的。我也是在还没有从那篇文章感伤的氛围中回过神来叹息着应和着她的。
6月4日下午,我从省委党校考试回来,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翻阅着当天的报纸。突然,我的眼睛被本省一份党报副刊上转载自《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所吸引,才读了一半泪水就已模糊了眼睛,忍不住哭出声来。妻儿莫明其妙地看着我,问我怎么了?我没有回答他们,还在边哭边读,边读边哭。妻要拿过报纸去看究竟是什么文章让我如此感动。我没有把报纸给她,而是示意她坐下来,听我从头朗读。听了一半,她也哭了起来,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也跟着哭了起来……
这不是一篇文学名家的大作,而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写的一篇记叙文章《泪洒平台祭岸英》,作者是毛岸英烈士的妻子刘松林。文章讲述了她上个月随“毛岸英烈士亲属代表团”到朝鲜给岸英扫墓的前前后后。当我读到她回忆起五十年代第一次去给岸英扫墓,行前作为父亲的毛泽东给她讲的几句话:“去吧,孩子,代我问岸英好。说我很想念他,爱他……”我的眼睛湿润了;主席当时又说“去朝鲜扫墓,不要惊动朝方,给朝鲜政府添麻烦。不要登报。一切开支,包括往返路费,由我出,不要花公家的钱……”我忍不住哭出了声。当刘松林回国向主席讲述去给岸英扫墓的情况后,主席沉思良久后说:“思齐,你有机会时,去看看岸英牺牲的地方。……我难为你了……”这里,不仅仅是思齐,所有读到这些话语的人都能够感受到一个老人的心头之痛,一个作为伟人的父亲的博大胸怀!而刘松林这一次的朝鲜之行,也是第一次去岸英的牺牲地朝鲜大榆洞。当她真切地站在当年美军飞机投掷凝固汽油弹烧毁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室的小木屋遗址时,终于找到了心中的圣地,完成了领袖父亲40年前对她的嘱托。她山上山下地找寻,“盼望能见到岸英,哪怕与岸英只是擦肩而过,只是远远地看一眼岸英那逐渐消失在远方的背影……”这时,我早已泣不成声……
我为毛泽东在刘松林行前的话语和回国后的那一点伟人的要求而哭,我为松林同志那真挚的爱情、亲情、民族情而恸哭,我也为她几十年来心中的结得以解开而欣慰地流泪。
妻子哭着听完我的朗读,又把我手中报纸拿了过去,哭着把那篇文章又读了四五遍,才怅怅然放下手中的报纸。读完,她再一次说了那句“现在,还有几个人会被一篇文章感动成这个样子?”我知道,妻子是被作者对往事的追念所感动,也有对现实的困顿而感伤。我说,只要还有一个人被感动,那么,被感动的就绝不会只有你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