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现在,谁还会被一篇文章感动?
· 献给红船
· 婚礼的不同风景
· 那个写《橘子红了》的 作家走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6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那个写《橘子红了》的 作家走了
■汪逸芳
  琦君走了……

  这是2006年6月7日大清早,从琦君的亲戚朱先生那里传来的噩耗。这一天我就什么事也没做成,整个人乱乱的,脑海里翻来覆去便是十多年前我们惟一的一次见面。那大约是1992年的冬天,她和先生一起回来省亲,约好晚上去拜访。因为感冒了,她在房间等着,她那位被她称作是“一点一划”的李唐基先生竟跑到楼下来,在冷风中等候多时。望着李先生那满头花发,一股暖流穿心而过。

  温馨的灯影下坐着一位慈祥的老太太,一望之下我们便有了一种交流。这世上有些人你与他做了一辈子的伴,可他依然让你觉得陌生;但也有一些人,虽然只有匆匆一见,却会让人永生难忘。我相信文如其人,也信人如其文,自拜读过她的《碎了的水晶盘》,我便兀自爱上了她那人情味极浓却又清丽脱俗的散文。她的文字里有一种东西叫“典雅”。

  琦君,1917年出生于浙江永嘉瞿溪乡的一个旧式家庭里。五岁,认方块字;六岁,学描红;七岁,读诗经、唐诗、习字;八岁,读女诫,孟子;九岁,读论语、唐宋古文、左传,学做古文;十岁,她就过目能诵,挥笔成文了。十二岁,随父母迁居杭州,入弘道女中。她是词学专家夏承涛的得意门生,于台湾成名。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曾对三十年来图书出版情况作过一次调查,统计结果,作品最畅销的男女作家是琦君和林清玄。而琦君名列十大女作家之首。她的作品受到7到70岁的读者欢迎,因而她的散文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她说,她以后争取每年回来一次。然而谁能想到,那一次竟成了琦君最后一次回乡。不过之后,我们便有了交流。每年的春天都会收到她寄自美国的“春”字剪纸。“春”是立体的,上面穿着一根细细的花线环,可以挂。春字有时绿色,有时红色,也有时是多彩的。我知道那是环保的做法,拿彩色的旧画报、旧挂历一类的彩纸“废物利用”的。有一年,我把她寄来的“春”字挂在办公室的台灯上,风一吹,就像灯笼一样晃荡起来,喜气洋洋。没多久又接到她的一封信,信上说:“既是你喜欢,我就再送给你一个。”于是,我又把它挂了起来。

  琦君一直把杭州称为第二故乡。因为她的青春、她的少女情怀遗落在西子湖畔,她离开杭州的时候已经32岁。写作的原因是初到台湾的寂寞与虚空,初起写散文,后来涉足小说。199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琦君散文》,还重印过几次。可是怎么也没想到的是,2002年一部由她的中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橘子红了》红遍了大江南北,红极了台湾与海外。

  电视剧再现了一个旧时代的叛逆故事。让人不得不钦佩现代传媒的作用力:作家琦君写了一辈子的书,得过47个奖,却不及一次电视的普及率。不过,也许连市井老太太都知道了演员周迅,却依然没有多少人知道原作作家大名。可能也会有人去买书,去书摊上买一本《橘子红了》的“电视小说”而并非原著。这又该是当代文学的一大尴尬。

  琦君走了,但“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并没有陨落。她留给我们的是对文学一生的追求,是“以自然之笔,写真实之情”坦荡流露的精神财富。写完了,过了一夜,忽然觉得这一切是那样地不真实,突然怀疑消息的来源。可是很快由网络证实了。台湾媒体报道“她的骨灰将运回琦君浙江温州的老家——‘琦君文学馆’现址安放。琦君的丈夫李唐基说‘台湾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叶落归根,琦君要回到温州’。”我想,琦君终于不再漂泊,真正地回来了。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