骡子,原本是北方常见的畜力,现在却成为江南的一道风景。据了解,随着南方山区经济的发展,山区的建设项目不断增加,而大山深处的路却依然难走,于是,擅长负重跋涉的骡子多了起来。
报道组 王校美 记者 吴晓鹏
如果把奉化溪口镇跸驻片8个村的四五百头骡子排成一列,足有二三公里,像这样规模的骡帮在全国也属罕见。
奉化骡帮第一人
今年58岁的曹家田村村民舒前国是奉化骡帮第一人。回忆当年买骡的“英明决策”时,他说,20年前村里有人在山上烧炭卖钱,每天要往山下送炭,人力每次最多只能挑100公斤,效率低下。“何不用骡子代替人力试试?”舒前国把一闪而过的念头付诸行动,他凑了1000元钱从新昌买进一头骡子。
真正骡帮的出现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跸驻片三石村村民赵华君向省电业局或宁波电业局承包了多起在高山架铁塔业务,所需的砂石、水泥等建筑材料都要从山下运上去。刚开始时,这些材料都靠人工肩挑背扛,辛苦自不必说,工程的进度也受影响,工程承包人因此想到了骡子。骡子成为做铁塔专业运输队伍后,需求量成倍增长,曹家地自然成了第一个骡子运输专业村。
如今,跸驻片8个村,村村有骡子,200多劳动力靠赶骡子吃饭,每人有骡子一至五头不等,他们随工程队走南闯北,风餐露宿,近则穿梭在杭州、嘉兴、舟山、温州、绍兴等地,远则于贵州、广东、广西也留下了他们和骡子们的脚印。
“现在村里的骡子都出去干活啦,”舒前国说,“骡子多了,本地的活就不够了,大家就到外地去揽活。出去时,少的五六头一队,多的上百头一帮,奉化骡帮名气大了,外省的一些大工程,也会托人叫我们去干活。”已经赶了20年骡子的舒前国,虽已年近花甲,还在“走江湖”。
赶骡人家好辛苦
“汽车、拖拉机能进的地方,就不会用骡子。”已有10多年骡客营生的上跸驻村仇自兴说,“每次出去,短则一月,长则半年,山顶要架个高压线塔,我们就睡在山下的工棚里,山腰要修房子,我们就睡在地上。出门回家,老婆总说我形同野人,但她根本不知道外面究竟有多苦。”
每天,人随骡子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工作在13个小时以上,来来回回要走很多路。比起人,骡子更辛苦,它还要驮着二三百公斤的货。“因为路况差,背负的货物又重,伤人或伤骡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刚刚养好伤的曹知国说起这事有些黯然伤神。一年多前,他在赶骡子途中摔成重伤,一躺就是半年。好在骡帮里的兄弟们一起给他凑了上万元医疗费,才使他养好了伤。
与骡子朝夕相处,日久生情。骡子有头疼脑热,骡客一眼就能看出。骡子累了,有时也会闹点情绪,每当此时,骡客会把自己喝的“二锅头”让给骡子喝,把最好的饲料喂给它们吃。一会儿工夫,骡子就来精神了。
除了辛苦,精神上的孤独和寂寞也使骡客们倍受煎熬。因工作环境艰苦,每次外出,一帮骡客一般只带其中一名骡客的妻子,帮大家洗衣做饭,绝大多数骡客得不到亲人的关怀。晚上,骡客们有时聚在一起聊聊天,点着蜡烛(工棚没电)打打牌,偶而听听收音机。打个长途与妻儿拉拉家常、说说悄悄话,是骡客们最为奢侈也最感愉悦的业余生活。
村里也算“富裕户”
一头骡子一年净收入一万多元,好的二三万元,“很多赶骡子人家,在村里都造了新房,他们在村里也算‘富裕户’了。”在跸驻采访,很多村民都这样说。
奉化骡帮起步早,规模大,一路走来,红红火火,其中必有奥秘。据当地镇干部说,奉化骡帮是依托“铁塔产业”而发展壮大起来的。目前,下跸驻村村民宋宏贤每年要承揽三千多万元造铁塔业务,高山运输这一杯羹自然被奉化骡客分得,凡在“铁塔工地”上,都能看到奉化骡帮的身影。在“铁塔工地”里,奉化骡帮每年有上百万元的收入。
目前拥有3头骡子的黄沙坑村村民毛信岳,是奉化骡帮中的普通一员。十年前,他因做生意亏本,欠了10多万元的债,生活十分艰难。夫妻俩想来想去,还是觉得赶骡子收入来得稳当。于是举债买了一头骡子,夫妻俩双双外出“走江湖”。经过十年努力,10多万元的债已全部偿还,还在湖州买了街面房,娶进了儿媳妇。
不过,随着新昌、湖州等地骡帮的兴起,竞争也在加剧,再加上买骡和喂骡成本在逐年增长,赶骡子的生意也越来越难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