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头丸、麻古、冰毒、“K”粉等层出不穷的新型毒品,在我省已有取代海洛因等传统毒品成为“头号毒魔”之势。尤为可怕的是,被称为“休闲毒品”的新毒魔因为极具隐蔽性和迷惑性,竟被有些人误认为是一种“时尚消费”。
笔者在杭州、温州等地的多日走访中,看到了大量触目惊心的悲剧,也听到了太多悔恨交加的心声。所有的一切都在警示着我们,千万要认清新型毒品这个披着“美丽外衣”的新毒魔的真面目。
连续使用产生心理依赖
吸食冰毒同样致瘾
“我们做梦也想不到他‘溜冰’(指吸食冰毒)竟溜成精神病。”温州市鹿城区江滨街道的王女士提起小叔子李某,神色很是黯然。
30多岁的李某原是一个长得很帅气的小伙子,家庭条件也不错,但自从他16岁开始吸海洛因后,一切都变了。他先是因没钱吸毒去抢出租车司机被判5年徒刑,出来后又吸毒,结果先后两次劳教,还把哥哥和嫂子也“引”入了“毒海”。
去年元月,李某劳教回来。不知从哪里听来谣言,说吸食新型毒品可以“替代”海洛因,还不会上瘾。家人也误认为是真的,没有去劝阻。结果李某去“溜冰”后,不仅花钱厉害,还很快就上了瘾。
不久,李某还出现了诸多异常的迹象,时不时就会精神亢奋得彻夜不眠。家人把李某送到医院去治疗也没什么用,医生说他的身体机能已像是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我们根本不知道他的将来会怎样。”王女士深深地叹息着。
警诫:
不会上瘾,只是骗人的幌子
不会上瘾,是很多吸食新型毒品的人安慰自己和引诱他人吸食的最常见理由。事实上,所谓新型毒品,主要指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是由国际禁毒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管制的、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使人产生依赖性的一类精神药品(毒品)。
专家指出,新型毒品的成瘾性主要表现在心理成瘾上。吸毒者吸食后很快就会迷恋上服药后那种兴奋、致幻的感觉,欲罢不能,吸毒剂量不断增加。
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
危害超过海洛因
去年5月31日凌晨3时许,诸暨人王某和孙某从诸暨驾车来杭州,来到一家娱乐有限公司KTV包厢,服用毒品“K”粉和摇头丸娱乐。
6月1日凌晨,王某与孙某等7人又来该公司8888包厢娱乐,一起均吸食“K”粉,王某等5人还服用了摇头丸。3时30分许,一直在发疯地摇的王某终于瘫倒在了地上。陪在一旁的小姐和孙某把他扶起来,让他躺在沙发上,其余的人则继续摇。到凌晨5时左右,孙某等人发现王某还躺在沙发上,嘴唇发黑,叫他也没有反应,就让管理人员帮助处理。管理人员竟称“嗨”大了,让他们帮王某再“摇摇”。大约凌晨6时,王某才被急送医院,结果不治身亡。
警诫:
摇啊摇,只会摇进“鬼门关”
很多人吸食新型毒品是追求刺激或出于好奇,认为这只是一种用于提神的无害兴奋剂,摇好了就跟没吸食过一样。
这是很危险的错误认识。有关专家指出,从医学理论的角度讲,新型毒品的危害性超过海洛因。它基本上是一种化学合成,直接作用于神经中枢,造成的身体损害极难恢复,吸食者通常会出现心跳过速、低血压、呼吸急促、恶性高热、心律失常、虚脱或者死亡等情况。现在较常见的混服现象,更使毒性大增。
新型毒品多有致幻作用,吸食后常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思想和行为。温州市区有一名瘾君子服了摇头丸后,头摇得受不了,控制不住理智,竟从楼上“飞”了下来,当场死亡。
暴力犯罪伤人害己
毒品并非一个人的游戏
今年6月16日凌晨,乐清市区一家浴场内,突然有一名神情恍惚的男子手拿一块玻璃碎片,劫持女服务员李某到干蒸房里,口中竟在叫:“快报警!快叫警察来!”
原来该男子陈某现年20岁,曾是一个“瘾君子”,2002年被强制戒毒6个月。据他交代,15日晚,一个朋友见他和女朋友分手后情绪低落,就怂恿他去“溜冰”。虽说强制戒毒后就没有再吸毒,但他还是听从了。“溜冰”后,陈某感觉精神好了一点。凌晨3时许,他一个人到了乐清市区一家浴场里洗澡。然后到二楼上网时,突然觉得有人在追杀他,于是就毫不犹豫地撞向玻璃。
约半小时后,乐清警方将被劫持的女服务员李某成功解救出来,并将仍处在幻觉中的陈某制服。
警诫:
吸食新型毒品,害己也害人
有些吸食新型毒品的人可能会说,自己开心就行,与他人何干。事实不然,吸食新型毒品害己也害人。
吸食新型毒品一般一个晚上人均消费千元以上,再多的钱也经不起挥霍,成瘾后只会耗尽家产,走上抢劫、贩毒等犯罪道路。据悉,贩卖新型毒品的犯罪嫌疑人中,90%都是先吸后贩。新型毒品吸食后还会出现幻觉、极度的兴奋、抑郁等精神病症状,容易导致行为失控,造成各类暴力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