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升”国际标准已近半年,EPA标准给浙大中控带来了哪些回报?金建祥回答说:“标准,要真正产生市场和经济效益,需要很长时间。”
宝贵的时间和投入,为何不用来占据市场份额?在我国标准战略推进的过程中,到底该标准先行还是市场先行?
“如果标准制定后无人采用,确实会浪费资源,但是,如果具有技术和经济实力,就应该力主标准先行。”金建祥说。
这就不难解释,在现场总线技术领域,早在1985年就有国外机构提出要制定相关国际标准,在1999年底设定国际标准后,还是有8个标准想要申请加入国际标准体系。
各国对标准话语权的获取,为何如此热切?
最直观的是,一旦标准掌握在他人手中,引入方将付出高昂代价。由于标准中往往具有很难绕开的技术专利,引入方不但要承担巨额开发成本,还须支付高额专利费用。我国的DVD播放器生产商每生产一台播放器,就要向拥有DVD专利的日本和欧洲公司支付3.5美元至5美元,原因就在于标准话语权在对方手中。
就是有了国际标准的参照,研发难度就成为首当其冲的“拦路虎”。
首先,企业要有高水准的研发人才,才能消化和利用国际标准。此外,是否符合国际标准的认证,还必须拿到国外去做。认证费用贵,周期长,容易使企业丧失市场先机。
更严重的是,标准话语权的拥有者,还能根据自身的利益需要,对后进者进行打压。
欧盟CR法规给温州打火机设限事件,就昭示了这一点。
从表面上看,“2欧元以下的打火机,必须加置儿童不能开启的安全锁”的规定,以及“要通过实验,证实确有相当比例的儿童无法开启安全锁”的后续标准,符合“关爱儿童”的精神,而实际上,早在1998年就开始起草的CR法规,针对的只是温州生产的低价金属打火机,可谓是披着合理外衣的“标准打压”。
今年4月刚从欧洲学习归来的罗江,在走访位于布鲁塞尔的欧洲标准化委员会之后,深感我国加强标准建设的紧迫性。致力于把欧洲标准打造成国际标准的欧标委,拥有7万多名从事标准研究的专业人员,2005年度将9亿多欧元的资金用在了标准研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