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是近来每届奥运会都要提到的话题,因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和参赛运动员太多了。其实世界杯也需要“减肥”,只是减的内容和奥运会略有不同,世界杯最需要减少的是举办比赛的城市数量、比赛时间和整个规模。
世界杯太“肥”了,看一下德国世界杯的规模:比赛时间1个月,参赛球队32支,举办城市12个,另有训练基地32个。在德国这样面积较小的国家行动还算方便一些,而像1994年的美国世界杯,摊子铺到美国整个东西海岸,规模之大,足以创造体育比赛的历史之最。
世界杯规模太大,让参赛球队和采访的记者疲于奔命。当然,更重要的是让涉及世界杯的各方面成本大幅增加。作为主办城市,从德国申办成功的那天起,7年时间的准备,而最终只能举办5场左右的比赛。拿新华社来说,由于要现场采访所有64场比赛,在德国采访的25名文字和摄影记者,报道成本甚至超过了80名记者在雅典奥运会的花费。对一般媒体来说,现场采访已绝无可能,呆在家里编新闻成为无奈之举。
摊子太大,受影响最大的还是球迷。现场观看比赛,对一般人来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一般球迷来说,已成为一种奢望。
世界杯有无“减肥”的可能?现在看来,非常困难。因为与奥运会不同,奥运参赛选手大部分是业余的,但世界杯上的大部分球员都是“富翁”。你可以让所有奥运选手集中在奥运村里居住,但不能让这些富翁们住“集体宿舍”,吃“大食堂”。奥运选手可以坐班车,而富翁们需要乘专机往返于比赛城市和训练基地。
世界杯参赛球员还需要良好的训练条件,4年前爱尔兰队队长基恩就因为训练场上有几个坑,与主教练发生冲突,最终被赶出国家队,但他是乘曼联的班机离开的。这些富翁们是受不了半点委屈的。因此一个赛场不能连续举办比赛,草坪需要休息,以便保护球员,比赛不能太频繁,大腕们需要休息。
所有这些注定了让世界杯“减肥”是不可能的。但养肥世界杯的成本,必然最后要转嫁到每个球迷身上。为世界杯所有的赞助商和电视转播权埋单的,最终还是观看比赛的每个球迷,不管你是在现场,还是在家里。
世界杯的“肥胖”,最终导致的是让这4年一届的体坛盛会,成为富人的节日。球迷越来越无法到现场观看比赛,媒体越来越无法现场报道,世界杯将成为电影节,球员将成为影星,看似与每个人的生活很近,其实越来越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