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铁矿石谈判,是最漫长、最艰巨的一次谈判。亦是第一次,中国钢厂成为全球钢铁业的“主谈代表”。中国这个世界最大铁矿石进口国和消费国,却又一次“被迫”接受了别人定的价。
去年,首次正式参与全球铁矿石价格谈判的中国钢厂,是被迫“跟着别人走”——涨幅71.5%。惊人的涨幅让政府高层、产业界和媒体广泛关注,也让中国企业开始酝酿在2006年度铁矿石谈判中主动“叫板”。
“叫板”,应该说,中国企业已经有了基础。2003年,中国的铁矿石进口量就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2004年、2005年更是节节攀升,预计今年将占到全球铁矿石海运量的40%左右。从去年底开始,以宝钢为首的国内16家企业组成联盟,通过多种方式对外透露中国要求铁矿石价格平稳甚至下降的呼声,力争在谈判中让“中国价格”起先发作用和决定作用。
今年初,正式谈判一开始,三大世界铁矿石巨头就提出进一步大幅度涨价的要求,淡水河谷公司最初甚至表示要涨价24%。这样的要求,自然被中国企业坚决挡回。此时,国际其他钢铁巨头均持观望态度,并没有轻易与三大公司达成协议。在今年2月的第三轮谈判时,不少业内专家依然表示乐观,认为2006年度全球铁矿石首个主导价格将在中国产生,可能性是涨价5%至10%。
但四轮谈判后,风向开始转变。三大铁矿石巨头丝毫不肯让步,而全球钢铁业的反弹和中国市场的复苏,让他们更加有涨价的底气。谈判陷入僵局,原本应该在4月1日开始执行的2006年度价格一直没能出来,而部分国外矿主开始限制对中国供货,中国企业感到巨大的原料压力。
上月,三大巨头“反扑”。5月16日,淡水河谷公司巧妙绕开亚洲主要谈判对手,与德国最大的钢铁企业蒂森克虏伯率先签订协议,涨价19%。消息一出,中国企业顿陷被动:因为“德国价格”成了首发价格,钢铁巨头之间心照不宣的联盟开始松解。此后,韩国浦项、日本新日铁、欧洲阿赛诺等大钢铁企业相继接受了这一涨幅,只剩中国企业苦苦支撑,做着“中国价格”的最后努力。
谈判中,中国钢厂反复表示,中国不会接受任何不考虑中国市场的价格,这一度被认为是中国钢企为掌握全球铁矿石价格定价权而发出的一种信号。“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中国冶金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李新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难掩失望。
日前,淡水河谷公司总经理马丁斯曾表示,中国可能从明年开始将取代日本成为亚洲价格的制定者。但在兰格钢铁信息中心主任徐向春看来,这种许诺没有任何作用,在现行的谈判机制下,如果中国今年率先接受19%的涨幅,也一样可以被认为拥有定价权。徐向春认为,在今年淡水河谷要价超过现货价这一有利局面下,中国钢企历经六轮谈判仍无斩获,明年要想有所改变,将会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