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留住游走在乡间的“大众记忆”
· 那些挂在老人嘴边的乡间俚语
· 肚子里有多少讲不完的往事 生活中就有多少捞不尽的民间记忆
· 谭振山的1000个故事会不会失传?
· 带着情感的大众记忆 是再现生动历史的“人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那些挂在老人嘴边的乡间俚语
是一种活生生的“母亲文化”
  王建欢从小住在农村,在他眼里,萧山话中许多用语十分精练传神。如一个人很勤快,村里老人就说他“俭谨”;称呼哪位,叫“何个”;形容做事颠三倒四的,叫“十五倒六”;说话不着边际的,叫“乱话三千”;描述一个人心里老惦记着事的,叫“心记挂吊”;对态度生硬,讲话很呛,傲慢无礼的人形容为“吃生米饭”。

  萧山方言大多来自古代的越语。王建欢说,方言里有文化,用乡间俚语讲出来的俗语、乡谚和歇后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语言中的精华。

  在《口述档案》中,王建欢的第一个“采访”对象就是自己的丈母娘。他写道:

  丈母娘看不惯子女闲暇日子跑到城里的棋牌房去赌博,她告诫子女说:“……嬉赌是一样最最不好的事体。凡嬉赌的人,生活都不想做,老是想别人的钞票。如果输么想去翻本,赢么还想赢,没有了结的时候。有首老谚说:‘嬉赌弗去翻,哪个来替我还?!翻,翻,翻得一只碗来一只篮,到头来只得去讨饭。’”

  夜深时,丈母娘会和王建欢掏心窝:“我只有一个心愿,只要儿女、媳妇、孙子、孙女晓得我从前为了养儿养女吃了许多苦楚,时常想想我们家从前是一户苦人家,我就放宽心了。我们萧山有一句口头谚叫:‘吃苦要记苦。’如果吃苦不记苦,就一世无结果,这是老年人老话,千真万确。真话难听。可真话对魂灵‘轧’出的人往往当作耳边风,当作屁话。”

  王建欢突然想到,这些原生态的口语、方言,后人再也不会说了。现在年轻人也讲当地的土话,但跟这些八十多岁的老爷爷、老婆婆讲的土话比,许多说出来的都是不一样的。那些老话当中的乐趣年轻人也体会不到了。要是这些老人过世了,就永远听不到这些原汁原味的土话了。

  “我想,许多文物毁坏、破损可以重修,可以仿造,而传承在这些老人嘴边的民间生活特别是挂在嘴边的谚语、歇后语、歌谣、童谣,还有一些他们经历的往事将永远消逝,不可再生。”

  一位早期旅美的华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萧山日报上刊登王建欢写的一篇《口述档案》后,给编辑发了一封“伊妹儿”。信中说:“我被深深打动了……故事中的草根文化是一种母亲文化,它给我们情感,给我们血肉,给我们一种很深厚的东西。而现在,它在迅速地瓦解、消失,我们必须进行抢救,把它保护起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