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留住游走在乡间的“大众记忆”
· 那些挂在老人嘴边的乡间俚语
· 肚子里有多少讲不完的往事 生活中就有多少捞不尽的民间记忆
· 谭振山的1000个故事会不会失传?
· 带着情感的大众记忆 是再现生动历史的“人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肚子里有多少讲不完的往事 生活中就有多少捞不尽的民间记忆
  从2003年开始,王建欢一直把倾听对象锁定在老人、即将消失的民间手工艺者甚至生活在底层的“三教九流”中。

  他说,乡村里的许多老人,连字也不认识,但肚子里却有讲不完的历史。

  王建欢说,最想得到的不是观点,而是逝去的事情。

  在《口述档案》中,他把采访对象“扑心扑肝”的口述最大程度地还原,称之为“打捞萧山民间记忆”。

  “老底子,大姑娘做新媳妇前都要‘绞面’,也叫‘开面’,一定要请村里上了年纪的老婆婆来做。绞面用的工具可考究,一尺来长的两根棉线:必须一根红一根蓝。弄一撮太湖石磨成的滑粉涂在新娘子脸孔上,线的一头用嘴咬牢,还有一头用手揿牢,接下来就用线来回在脸孔滚动,把脸上的毫毛绞掉,把眉毛、眼睫毛绞齐。绞过面后,这脸就白净、细嫩,用手摸摸特别有弹性,这是老底子的美容。”(口述者:79岁的刘彩芬)

  “三十多年前,我们村坊有42户人家,有一半人家都是做豆腐的。在冬天的黄昏头,家里的老老小小就忙着磨豆腐,先用石磨将黄豆去壳,黄豆脱壳以后分成两半瓣,这时要拿温水泡上三四个小时让它丰满、软绵。第二天天不亮就爬起磨豆腐了……等黄豆磨成浆后,家里岁数最大的老人就要亲自动手了,先是‘烧浆’,浆也不能全部烧的,要留一部分生浆以便打浆。当浆烧到快开的时候就要停手了,这时要‘榨浆’了,煮好的浆倒入榨浆袋里面,浆桶上架一个‘井’字形的豆腐架,豆腐袋放在豆腐架上面,用力榨出来,经豆腐袋滤出来的豆浆,细腻、嫩滑,而豆腐渣就留在豆腐袋里面了。”(口述者:75岁的陈阿毛)

  叙述者有时也会记错,这就需要在成文时刻核对史料。村里七八个老人回忆起当年的一首童谣,王建欢特地到图书馆翻资料比对,结果在《萧山县志稿》上找到了。“萤火虫,夜夜红/公公挑担卖葫葱/婆婆劈篾糊灯笼/儿子搭脉做郎中/媳妇织布忙裁缝/屋里米桶吃弗空。”王建欢说,这首童谣描写的是典型旧时农家辛勤劳作的场景。

  在寻求“草根文化”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有的老人年纪大、记忆力差了,说话絮絮叨叨;有的人因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水平有限,表达不清、沟通困难等等。可王建欢每次都能挖到他想要的东西。

  “写《口述档案》其实是一个相互妥协的过程。做口述首先要求采访者与叙述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他举例说,有的老婆婆家务事忙,她往往边做事情,边跟你答话。这时王建欢也就帮这些老婆婆一起做事。老婆婆觉得你这个人可以亲近,她没有顾忌也就无话不说。他采访时往往不拿出笔和本子,因为你拿出笔和本子的话,他们就吓着了,以为写出去给人家知道,恐怕说错话,有的事就不跟你讲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