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金衢丽资讯
3  4  
PDF 版
· “房东经济”成了开发区农民的“聚宝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6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房东经济”成了开发区农民的“聚宝盆”
——义乌经济开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纪实
  当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令发出以后,我们的目光再次投向农村,再次投向大地,投向在这广袤大地上实践梦想的人;

  当全省上下正在热情高涨地对“义乌发展经验”进行解读的时候,我们却跑出义乌市场,游走于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化进程间的义乌新农村,去探索这里的传奇故事。

  “房东经济”

  成了开发区农民的“聚宝盆”

  义乌经济开发区印象:浙江省义乌经济开发区(与义乌市稠江街道合署办公的管理体制) 位于义乌城西南,距火车站2.5公里,杭金衢高速公路义乌出入口3公里,甬金高速义乌出入口4公里,义乌民航机场5公里,03省道穿境而过,规划总面积44平方公里。

  2005年,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03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实际利用外资3500万美元;完成财政总收入3.48亿元。

  

  发展思路:以“大市场拉动大产业、大产业支撑大市场”为战略重点,根据义西南100平方公里产业带的战略部署,开发区四期22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亦已启动。目前,义乌经济开发区已成为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最重要的产业基地。

  童店村今昔大变样

  童店村整体拆迁改造前,位于义乌江畔,全村846户,1800多人,零散成8个村落,22个村民小组,2000多间房屋,谈不上什么规划。由于地处城郊结合部,经济较为活跃,因受土地宏观调控限制,即使有钱,旧房翻新也难以实现,倒是违章建房拆了又建,建了又拆,村容村貌脏、乱、差天天如此,矛盾也越积越多。

  2002 年下半年,义乌经济开发区三期7.1平方公里开发建设全面启动在即,规划中的市重点工程江滨南路延伸段、义乌江滨第三、第四公园均穿村而过。开发区行政商务中心也选址在童店旧村一带,实施整体搬迁并异地改造成了机遇与最好的选择。

  实施整体搬迁并异地改造,虽说不上背井离乡般的复杂,但毕竟也是故土难离。846户人家,家家都有自家的账;1800多人,人人都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如何尽快统一思想,早日启动整体搬迁并实施旧村改造?

  开发区党委、管委会决定,由时已退居二线的原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杨福生披挂上阵,挑选精兵强将,在童店就地成立三期拆迁指挥部,与村两委成员一起就地办公,具体负责。主要领导也是备加关注。

  为确保童店整体搬迁异地改造工程早日启动,为了让村民尽快统一思想,相信旧村改造带来的好处,从2002年8月摸底动员开始,三期拆迁指挥部的成员就一直在现场办公。同村干部一道,分层次,挨家挨户做群众思想工作,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白天不行,就晚上,既讲政策、讲大局,也拉家常、话家短,替村民细算经济账。

  为了能够有政策与规划上的支持,开发区管委会严格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结合实际,确定了旧房拆除补偿标准;并由童店村制订旧村改造实施细则。

  整体规划则由义乌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承担,设计完全按城市规划来编制,住房4层半,统一立面,统一高度,统一施工管理。原先旧村占地26万平方米,现在虽然用地28万平方米,却增加了综合楼、菜市场、幼儿园、公园、老年活动中心以及大面积的绿化带等,实现了占地面积不增加,土地利用率却大大提高的目标。

  由于工作到位,政策优惠,规划设计效果理想,该村旧村改造工程从2003年规划,2004年9月抽签定位,到2005年整个新村竣工,速度之快、拆迁安置面积之大,都居义乌首位。

  杨福生说:“整个拆迁重建过程这么顺利,关键是我们发扬民主,讲究公正、公平、公开,赢得了村民的理解与配合。如大家都很想要的店面房,我们就按照市场化操作,716间路边房全部委托给拍卖公司,由公证处现场监督,采用公开竞价选号的方式落实到户,谁出钱多就归属谁。仅此一项,童店村集体经济就增收近1亿元;除路边房以外的房屋也全部采用抽签落实的办法,并委托公证处操作。”

  现如今,走进童店新村,繁华的街道旁店铺林立,车水马龙;从公园到菜市场,从漂亮的幼儿园到欧式的稠江中学校园配套……处处洋溢着现代化城市居住小区的气息。图书室、灯光球场等许多公共设施让每位村民都有好去处。

  “房东经济”富了一方百姓

  同样的天,同样的地,观念一转黄金万两。开发区领导班子这样和农民算账:浪莎袜业二期征用开发区内100亩土地,安排了3200名劳动力,年纳税将近2000万元。这100亩土地上产生的经济效益,相当于原开发区总规划44平方公里内2万多亩耕地年农业税总和的20倍。是不是“种”厂房最值钱,是不是引进企业就是给自己引进了财神?

  为了让这一论断使被征地农民信服,义乌开发区新驻企业有一条硬性规定:工业用地一律不设店面房,把商业性房产的增值空间留给农民。正是这一关键性的政策,使农民在进城后实现了就地生财的梦想。目前开发区内通过科学规划,已引进360多家企业,拥有外来务工、经商者12万多人,相当于本地常住人口的两倍多。

  工业的发展,实现了对农业的反哺、对三产的带动。在这一庞大消费群体的支撑下,每一个改造后的新村和社区迅速成为工业园区的配套服务区以及第三产业的中心区。

  在旧村改造中,童店新村每家农户都按国家政策新盖了人均建筑占地约36平方米四层半以上的住宅,楼上留一两层自己居住,楼下全部出租,摇身变成了收租的房东。有的仅一、二层楼房出租年收入就达8万元左右,租金高的地段甚至可达15万元。由于产业和人口高度集聚,义乌开发区内农村新区商住用地价格每亩已达520万元,一些紧靠旧村改造新房的沿街商业综合地价每平方米更是高达2.37万元。农民新建房也随着大幅增值,房租行情看涨,农民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典型引路,让事实说话。目前,义乌开发区内各村旧村改造、村庄整理热情高涨。“征地一片,开发一片,建成一片,带动一片,致富一片。”过去老百姓反对征地怕开发,现在争着抢着主动要求开发,“房东经济”成了义乌开发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义乌开发区党委书记傅春明说,像这样成批造就农民百万富翁,既是义乌开发区的奇迹,也是城市化的魅力,义乌开发区内的农民也许是中国最幸运的农民之一。

  旧村改造

  造就农民

  百万富翁

  从一贫如洗的地道农民,到坐拥上百万元资产的富翁,在义乌经济开发区一次又一次得到演绎。其中的童店村,846户农民,2005年底完成旧村改造,家家都拥有五至七层的楼房,论资产没有一户低于100万元,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也不乏其人。生活中翻天覆地的巨变,让村民龚小良经常“睡梦中都要笑出声来”。他说,过去绝对想不到自己这辈子还能住上五层的楼房,每年稳稳坐收10多万元的租金。因为在这之前,为给儿子腾出结婚新房,老俩口还不得不带着女儿搬出仅有的一间老房子,住到村委会为他们准备的仓库里。

  童店新村建设只是义乌经济开发区“以工哺农”,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一个范例。此前,通过成功实施旧村改造,使家家户户成为百万富翁的贝村、稠关、大水畈等早已名声在外;还有楼下、宗择、松门山、东畈等村的旧村改造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亲身经历这一巨变的童店村支书童昌华十分感慨:“义乌经商办厂的富翁很多,也没啥稀奇,但让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个个成为百万富翁,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关于“奇迹”的解读,一些经济学家和媒体记者称之为“房东经济”。而当“房东经济”真正发挥“聚宝盆”效应的时候,尝到甜头的当地老百姓则有了自己的说法:义乌经济开发区既开发工业,也开发农民百万富翁。

  奇迹是怎样创造的?

  义乌经济开发区,作为义乌市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历经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在10.6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内,成功培育出了浪莎针织、伟海拉链、王斌相框、三鼎织带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形成了针织袜业、工艺饰品、彩印包装等优势行业,成为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最重要的产业基地。“大市场拉动大产业、大产业支撑大市场”的战略重点,利用外资的主要平台和让农民“就地进城,就地生财”,是实现农村城市化的重要载体。2005年,实现了工业总产值103亿元,年内完成工业税收3.5亿元,3年内增长3.8倍。

  在工业开发建设高歌猛进的同时,如何让被征地农民早日享受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成果、文明与实惠?义乌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傅春明撰写的《工业园区建设是推进农村城市化的重要载体》一文中,给我们作了这样的解读:在人均半亩地的义乌农村,为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历届党委和政府可谓绞尽脑汁。在小商品经济发达的义乌,实现农村小康和共同富裕,前提是要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大幅削减农村人口,让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市民。

  为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义乌经济开发区早在2003年就启动了“城乡一体化行动十年规划”。规划根据“一体规划,梯度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原则,按照“三个区、三步走、一十年、一体化”的总体思路,进行城中村、园区村改造建设,实现农民就地进城,逐步完成农村向社区的过渡和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分区域分步骤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力争用10年时间,分三步实现区域内主城区、副城区、城郊区三类区域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目标。

  在纲要的指导下,义乌经济开发区适时通过城中村、园区村改造建设,推进拆村建居、户籍改革,区域内有大批被征地农民由此转变成了城市居民。但失去耕地的农民就地进城后,首先面临保障、就业等问题。傅春明说,过去农民把一生的保障都寄托在土地上,政府没有理由不把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要求和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现在义乌开发区内土地征用费、青苗费等,一般每户可拿到10万元;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政府补助每人21200元;村居集体可以优先预留甲类商业服务用地1000至1500平方米;开发区企业优先录用被征地农民工上岗,由政府出资培训,企业还可获相应奖励。据统计,目前义乌开发区辖区内已有5000多名被征地农民按月领取养老金,有80%以上的农民参加了农村基本医疗保险。

  2005年春,村两委换届后不久,义乌经济开发区出台1号文件,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在“新班子、新政策、新作为”的指引下,市政府与开发区二级补助加上村民自筹资金,“激情燃烧”,迅速形成了“村看村,户看户,干部带群众争着上项目”的局面。先后立项68项工程,内容涵盖旧村改造、村庄整理、池塘清淤、美化绿化、道路硬面化等等,总投资达6000余万元,大大超出了计划,更大大超出了开发区(稠江)历史农业税总和。2006年上半年,又新通过立项43个,概算投资2571万元。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