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形象导刊
3  4  
PDF 版
· 光靠忠诚还不够
· 专家点评: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6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光靠忠诚还不够
——与富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赵林中面对面
  本栏目主持人:朱沪生

  感觉

  我知道管理是一门科学,但我知道管理更需要感觉。

  ——赵林中

  光靠忠诚还不够

  ——与富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赵林中面对面

  忠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岳飞的“精忠报国”,杨家将的“血洒金沙滩”,关云长的“千里走单骑”,这些赤诚英雄用他们的铁血丹心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忠诚曲。然而,当我们回忆起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回忆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时,在赞赏他们的忠诚之心外,难免也在叹息忠诚外的失落。本可以做出更多如《人间词话》般精彩流传的学问,却为了一个万劫不复的朝代而投湖自尽;本可以辅佐蜀国在三国中鼎立更久抑或一统三国,却为了前朝君主的重托颤巍巍地扶着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最终蜀国还是在其鞠躬尽瘁后灰飞烟灭。

  也许正如哲学家赫拉克力特所说,“博学并不能教会人们拥有真正的理解力”,忠诚也并不能保证你所忠诚的对象拥有不倒的基础。就如航行于大海上的航船,忠诚只是拥有了共同选择前方,选择风雨同舟、日夜兼程的伙伴,而真正找到捷径,到达彼岸还需要一种感觉和智慧,有时候这便是一种思想和观念。

  治理现代企业也如此,在铸就风雨同舟的赤诚之心时,更需要一种智慧和感觉。富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赵林中,就是一位忠诚与智慧同在的国企坚强卫士。他将一颗赤诚之心融入到每一次企业的兼并和改革中,融入到“小河有水大河满”的思想观念中,融入到国企的振兴中,融入到职工的希望中。忠诚与思想同在,这才是企业不倒的根基,这才是一个优秀的卫士。

  

  有一种人,追求善是为了善本身,他不要求任何回报;付出忠诚也是为了忠诚本身,他不存在任何顾虑。赵林中便是这一种人。

  1986年,正当诸暨针织厂(富润的前身)处于危难之际,赵林中受命挑起了这副重任,开始担任诸暨针织厂的党支部书记兼厂长。由于卓越的经营能力,一年以后,针织厂就扭亏增盈60万元。这个神话般的改变让人们看到了这个年轻人那闪亮的智慧。

  于是在1992年,当国营诸暨酒厂濒临破产时,市领导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了赵林中,鼓励他兼并诸暨酒厂。也许当时已经意识到国企之所以频频困顿的弊病所在,也许是因为市政府的信任给了他信心,也许是因为他明白要拯救国企就要拯救他们的思想……但是更主要的是他觉得应该尽己所能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应该为那些在生活线上挣扎的职工考虑,于是毅然接下了这个“烂摊子”。

  这次成功的兼并先河,让赵林中,让富润一次次站在了兼并的跳板上。1994年,兼并国营诸暨毛纺厂;1995年兼并诸暨纺织总厂;1996年兼并国营诸暨绢纺厂;1997年兼并诸暨市商业局,一举拢下了其下属的16家企业;2003年兼并了国营诸暨化肥厂……我们不知道化肥厂是不是富润的最后一次兼并,但是连续兼并21家国有困难企业的奇迹,确实让人唏嘘不已。

  而对于赵林中而言,这一次次兼并决不是捡到了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在麾下多了21家国企的同时,富润也多了6亿元的历史债务。这样一副异常沉重的担子,赵林中却接受了。从此他呕心沥血来消化这些债务,来医治这些“病危者”,来扭转这种困顿的局面。

  这是一个炼狱般的过程。富润的老职工议论,赵总疯了?这些烂摊子捡来干吗?但是赵林中却说:“我也知道这不是一个美差,但是既然政府信任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就有责任来承担。”

  正是这颗闪闪的红心,让他一次次冲向那些难兄难弟,拼尽力气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拽住,呕心沥血地走向新生,走向辉煌。而这颗红心是从18岁开始就生发出来了。1971年18岁的赵林中就入了党,拿到那张大红志愿书的时候,他心里有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无比的喜悦。于是在那张入党的纪念照后面写下了自己的誓言:为人类奋斗终生。

  这句话照射出了一个18岁少年红彤彤的心,照射出了一片共产党员的赤诚。多少年来,赵林中将18岁的那份誓言装进了心里,体现在了行动中。

  

  我们常说:“小企业做事,大企业做人。”富润在一次次的兼并中,在规模上显然已膨胀为一个大企业,21家企业近万名职工聚集在富润的麾下,然而,这些难兄难弟虽然都是从苦难的泥沼中走出来的,但是由于来自不同的企业,接受着不同的文化熏陶,难免会产生一些分歧,如何磨合这支队伍呢?赵林中再次陷入了困惑。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一个企业要真正强大最终靠的是人,由此赵林中找到了动力源。1995年他开始对富润的干部提出“忠诚于党的事业,忠诚于国有资产,忠诚于富润的事业,艰苦勤奋,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的七句话纲领。

  然而忠诚常常只是一根线(即标准),而不是一个点(如某人、某利益点),如何才能保证职工的忠诚度呢?也许这是一个互相考察的过程,每一方都不能待价而沽,这样才能找到结合的切入点。于是在每一次兼并之初,他总是先抓人心,用真诚的行动诠释着对员工的忠诚。

  在每一次兼并大会上,赵林中作为主角都要进行发言,面对台下骚动不安的职工,他说得最多的一句便是:“我们今天在这里举行合并大会。”合并二字让人感到一种平等踏实的轻松。而一句“将心比心,理解万岁”和“同心同德,共创新业”,更让在场的员工鸦雀无声。也许是一种真诚,也许是一种坦率,更是一种深深的责任感,他使每个员工都吃下了定心丸,让他们都看到了希望。

  在每一次平稳过渡以后,赵林中首先就对原企业的职工工资、奖金、福利等方面的遗留问题进行梳理,让职工能安心地工作。纺织总厂在被兼并前,因为效益不好,有一位70多岁的退休老职工多年来医药费都没有报销,生活十分艰苦。兼并后,赵林中得知了这一情况,马上就按照制度,把他多年的医药费给报销了,并且派干部亲自上门将钱送到老人手里。当老人拿到这笔期盼了多年的医药费时,不禁流下了热泪,但是从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透露着的是激动,是沧桑,是欣慰,更是一种满足。这就是一个普通职工的要求,他们的需求很简单,很朴素,也很容易满足。赵林中常常说,忠诚是一个互相考察的过程,只有企业创造一个忠诚的环境,让职工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才能让他们也以同样的忠诚来对待工作,对待企业。

  患难兄弟间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赵林中在建立维系企业和职工的纽带时,也深谙此理。他认为,以前在国有企业中,人员一旦进入企业,双方结合如包办婚姻一般白头偕老,无论是凑合的还是幸福的,都会长相厮守;但在市场经济下,每一方都拥有双向选择的权利,如果要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对企业保持长久的忠诚,就要让员工的积极性和他们的期望值尽可能在同一轨道里运行。于是,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他也不断调整员工的激励机制,改善薪酬制度,或通过入股,或通过工资奖金改革,让员工的收入增加,使“小河有水大河满”,使“财散人聚”皆大欢喜。

  赵林中的忠诚感化了富润的职工,而每个职工又用同样的忠诚回报着富润集团,在学习与感恩间,他们寻找到了共同的幸福,于是就有了一个个富润的精彩故事。2006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下达通知,让全国纺织行业开展向赵林中同志学习,同时推介《富润控股集团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条例》。富润的精神之歌和忠诚之曲已经静静地流淌开来了。

  《海的女儿》中,人鱼公主要拥有不灭灵魂的方法是与人类相爱,当这个人将自己全部的思想和爱情都放在她的身上,当他让牧师把自己的右手放在公主的手里,答应现在和将来永远对她忠诚的时候,他的灵魂才会转移到公主的身上,人鱼公主才会得到一份人类的快乐。这个人给了人鱼公主一个灵魂,因此也使自己的灵魂保持不灭。这是个神话故事,然而却在阐释着一个真实的道理: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只有互相忠诚,才能让彼此得到永恒。

  人鱼公主最后没有得到幸福,因为王子对她不够忠诚,在她化为泡沫的一瞬间,把凄苦和悲哀留在了人间,把无助和愤懑留在了心底,这是一个凄凉的故事。然而,赵林中却和富润人创造着另一个甜美的故事,因为他们用彼此的忠诚,编织了一条结实的纽带,连接着彼此的岁月和幸福,让共同的事业成为永恒。赵林中为此而幸福,富润人也为此而幸福。

  

  台湾著名教授高希均先生曾写过一本书,叫《观念传播》。书中主要讲了观念对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影响是及其巨大的。其实早在近百年前,鲁迅先生就在传播着这个思想,当他弃医从文,当他奋笔疾书,当他对着铁笼子呼喊时,他就在希望用观念来唤醒那些沉睡的人们,唤醒一个沉睡的民族。然而,如高希均所说,移山比观念改变还容易些。要传播一种新思想,要改变一些旧思维,要让新旧思想进行重新整合,这是个痛苦的过程,然而要得到重生就要经历涅槃。

  赵林中在接手这么多陷入困顿的国营企业时,已经看清症结所在。想到这些,他也多了一些信心。要改变命运,就得先改变观念。于是,基于国企的通病,他首先进行了思想上的改革,民营机制的思路逐渐形成。

  有人说,“清晰的思考本身就可以为我们创造快乐的生活。”赵林中对于国企改革的认识,无疑也是一个成功的思考,它为富润人的快乐生活奠定了基础。

  在兼并绢纺厂后,当员工中弥漫着“换汤不换药”的忧虑时,赵林中却微笑着对大家说:“我是‘换药不换汤’。”于是,他坚持不让一个员工下岗,坚持实行原来的领导班子,但是唯一要变的是,要建立新的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化管理。果不其然,赵林中的这帖药很快使绢纺厂得到了好转,渐渐恢复“造血”的功能。以至于那些员工开始诧异: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怎么现在这么好了?我们这些人到底怎么了?

  得到员工的认同,赵林中欣慰地笑了,他说:“我没有金钱输出,但是我输出的是思想,是文化,是观念,事实证明这也是一种财富,一种生产力。”

  是的,也许亿万财富买不来一个好的观念,而一个好的观念却能让你赚到亿万财富。赵林中就是一次次用新的观念,刺激着这些在温水中慢慢失去知觉的企业。虽然这个过程很艰难,却是唯一的道路,所以他坚持改革要有决心和耐心。1997年,在兼并诸暨市商业总公司时,富润集团面临着对商业系统旗下16家企业的同时兼并,这是一个空前巨大的改革工程。赵林中提出了“一个变”和“五个不变”的管理要求,即所有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一律实行企业化管理,而在组织管理形式、经营形式、分配关系、职位等方面暂时维持不变。这种新机制的注入,让原本陷入泥潭的商业公司渐渐焕发出了活力,逐渐开始扭亏为盈。

  上世纪最后的十几年中,许多国有企业都经历了大浪淘沙式的变革,有些企业因此而成功生存,有些却一蹶不振。在国有纺织企业普遍不景气的状况下,富润集团却一枝独秀,成功兼并了一个商业系统,这在当时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壮举。究其原因,赵林中的观念播种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1999年浙江省委宣传部、组织部和浙江省计划与经济委员会党委共同发起向赵林中同志学习的活动,让富润改革的观念辐射到更广的领域。

  六次兼并,富润集团承接了21家国有困难企业,同时也背上了6亿元的历史债务。在艰难的改革中,赵林中慢慢使富润肩上的债务越来越少,以至最终消化殆尽。这位“神医”用他独特的思想开出了一个个强效的“药引”。然而,他的脚步没有停下,因为他懂得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所以要不断根据变化的情况,创新观念,调整策略。

  2000年,赵林中去台湾考察时,看到许多企业的门前停着很多汽车,而这些小车都是他们的职工自己买的,当时他就觉得纳闷:这里的职工怎么这么富有啊?经过一番了解,他才知道,原来许多职工在企业都有自己的股权。这对他触动很大,回来后,他觉得虽然目前公司发展良好,但是如果不进行改革,现行体制下的良好局面肯定会进入一个“疲劳”状态,所以探索“新体制”成了必然的选择。

  “十六大”时中央提出了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可以适当进行股份制。于是一时间许多企业纷纷进行了改制,然而赵林中却有自己的思考,他觉得富润现在的规模太大,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如果短时间一哄而上全部改制了,可能会产生不少问题。因此,在兼并时“该出手时‘我’出手”的富润,此时表现出一副“该出手时‘缓’出手”的谨慎态度。2003年,赵林中将“十六大”关于国企改革的精神和富润的实践相结合,开始探索一种“新体制”。

  一向对报表和账本不感兴趣的赵林中,此时却把数学原理运用得颇灵活。他说,数学中的三角形是最稳定的,所以国有企业改制,最稳定可靠又具有发展前途的方式,就是建立三种股份的新模式,即将股权分散给国家、股东和外资三部分。这相对于最早的国企和现在许多民营企业的“一脚独立”,具有更大的优势。

  经过三年的努力,富润集团已经渐渐进入了新体制的轨道运行。赵林中笑着说:“去年,我辞去了13个董事长的职位,让旗下每个厂的厂长经理自己投股,做董事长。这样一来,员工增加了信心,也来投股,所以对事业,对企业都有了信心,充分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不用说忠诚度了。”

  谈笑风生中,这位忠诚的共产党员不时透露着作为企业家的睿智,他将那颗闪闪的红“心”和所有的思想都投入到了一个个国企的崛起之中,这才是真正的智者。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生活追求的方式,有的人追求财富,有的人追求名誉,有的人追求地位,还有的人追求一种生活着的感觉,这是一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超高境界。我不知道赵林中是否已经达到这种境界,但是他的确在追求着不一般的感觉。

  1997年,富润股票上市后,当时许多人劝他应该换一辆高档的车。然而,赵林中却做出了出人意料的举动:将集团内十几辆轿车统统卖掉。这一举措,震撼了富润集团的所有职工,他以自己的行动为富润员工做出了强有力的示范。

  其实,在2005年搬进新办公楼的前十多年里,赵林中也一直不搞特殊化,坚持与员工站在同一线。他一直在一个拥挤的办公室里工作,一个十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挤了六个人。然而就在这里,他带领着富润员工成功地完成了6次兼并。有时候就是这样,智慧不是一种束之高阁的神话,而是来源于与广大职工共同拼搏的实践中。赵林中说,他的一切管理思想都源于此,源于生活中的最朴素的感觉。

  他说,最近他在清华大学深造。第一天当他走进清华园,走过那些沉淀着多少年文化精髓的建筑前,他的心里产生了一种宁静感,那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惬意,是一种朴实中的甜蜜,他终于可以圆当年未曾实现的梦想了。于是,当老师发给他们每人一个清华大学的校徽和书包时,他激动得马上戴上校徽,斜挎上书包,仿佛当年进小学时的那种虔诚和幸福。我没有看见他斜挎上书包的样子,但是从他至今谈起仍兴奋快乐的神情中,我似乎感受到了他所追求的那种感觉——激动中不乏沉静,陶醉中不乏理性,一种恬淡自如的感觉,一种再当学生的幸福。

  赵林中就是在一次次艰难而伟大的实践中,体味着创造新生命的感觉,在平凡的日子中,享受着一个个生活的感觉。

  就如他说,他最大的爱好是走路,在柔软的泥土地上踩过,当一个接一个的脚印,深深浅浅地印在泥地上时;当在开满油菜花的田野中行走,穿梭于金灿灿的花海中,闻着扑鼻而来和着泥土和花草的清香时;当在丰收的稻海麦浪中,沿着窄窄的田埂小道漫步,观赏着迎面而来在微风中上下起伏的丰收美景时,他感到满足,感到踏实。

  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我曾搜肠刮肚也找不到文字来完美地表达,而当我沉下心来在脑海中静静品味时,感觉心灵也为此而舒展开来,也许这便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吧。也许,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富润模式”的管理基因。然而,泥地上的脚印,田野中的油菜花,微风中的稻海,这一切不都是成熟和丰收的象征吗?它们都是耕耘后的盛宴,因此,赵林中所追寻着的这份感觉,也许也是一条记录下坚实足迹的路途中别有洞天之处吧,它在路的远方,却在心灵的中央!

  □ 徐美宁 朱沪生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