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3岁的杭州人朱强荣,每天都随身带着他的“法宝”——8本义务监督员证外出,有保护绿化的,有检查卫生的,有维护交通秩序的……朱强荣的工作时间是上一天班休息一天。休息的那天,他通常都要去“管闲事”。
6月4日是朱强荣53岁的生日。这天,他被浙江省防盲指导中心聘为义务眼角膜劝捐员,从而成为我省第一位眼角膜劝捐员。这天,记者跟着朱强荣一起出去劝捐角膜,兼“管闲事”。
“我都50多岁了,人家像我这个年纪,总是想安耽一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我闲不住。休息的时候,我想得最多的,就是我今天能为别人做点什么事情。”朱强荣这样说。朱强荣给自己定了当天的“工作任务”:先劝说病人家属,在病人过世后捐出眼角膜。
中午11时,他来到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监护室门外有一块很大的空地,一些照顾病人的家属就在地上铺着一张凉席,守候着病房里的病人。朱强荣环顾一周后,“看中”了一名50多岁的外地妇女,上前搭讪。弄清楚得病的是中年妇女的母亲,且病人已经昏迷后,朱强荣开始现身说法。他告诉这名妇女,自己在1997年就将眼角膜捐了,就是为了帮助很多需要的人。聊着聊着,他开始不动声色地切入正题,劝对方能不能将病人的眼角膜捐出。问题一提出,中年妇女立刻表现出了排斥,不过她还是客气地说,这个事还没有考虑,即使要捐,也要得到病人的同意。已经昏迷的病人怎么可能表态,老朱碰了一个软钉子。不过他没立刻放弃,而是耐心地劝说,讲角膜移植的现状,讲病人的需要……然而,一个多小时下来,毫无进展。朱强荣只好停止。
直到医院探望时间结束,朱强荣劝说了5个病人家属,但是都没有成功。“看来要从病人身上寻求突破口,”朱强荣这样总结。在医生看来,角膜劝捐困难重重,一位眼科老教授甚至对朱强荣说,如果他劝捐成功一例,向他磕三个响头。但朱强荣的信心丝毫没有受打击,他打算下次再来。
回来途中,我想今天的管闲事就到此为止了吧。可是,朱强荣说晚上他还要找社区里一个上网成瘾的小孩子聊天。路上看到电线杆、墙壁上的各种办假证的牛皮鲜,朱强荣停下脚步,一张一张伸手去撕。在我眼里的意外动作,对他已经成了习惯。
有人说,朱强荣纯粹是多管闲事,朱强荣回答得理直气壮,“我是爱管闲事,可我为的不是自己。所以,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要做下去!”至今,朱强荣参加了30多个义务组织,义务工作几千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