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经济新闻
3  4  
PDF 版
· “青藏铁路游”未开先热
· 杨梅大年会否出现“卖难”
· 国内金价跌破155元
· 千岛湖大桥雄姿初露
· 国际油价大幅回落
· 温州人“抢滩”三峡造船业
· 我国向印尼出口 15架民用飞机
· 车市淡季中级车纷纷降价
· 美商家抢夺“父亲节”市场
· 欧洲掀起新一轮 技术革新浪潮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又到了杨梅上市时节。这些天,梅农们望着那一树树红艳艳的杨梅,在欢喜的同时,心头也不免有些忐忑——
杨梅大年会否出现“卖难”
本报记者 嵇哲 通讯员 袁卫
  又到了杨梅上市时节,今年是杨梅大年,据省农业厅统计,全省杨梅种植面积近100万亩,产量达30万吨,比5年前足足翻了一番。本省杨梅丰收再加上南方杨梅大量在我省上市,今年是否会出现“卖难”?

  南方杨梅大举进军我省市场

  今年南方杨梅“大举北伐”,往年都是5月份福建杨梅会抢占我省一部分的市场,而今年4月中旬就有云南杨梅在我省出现。在著名的杨梅产地云南省石屏县,有1000多名浙江商人在当地收购杨梅后贩销浙江。相比到6月贩销本省杨梅,卖外省杨梅利润大、风险小。

  杭州果品有限公司艮山门批发市场的王炳生也有同感。6月8日上午,记者在这里看到,一筐筐批发价为9元到12.2元/公斤的杨梅源源不断地被装车运走。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冷藏技术的进步,占有早熟优势的南方杨梅越来越多地进入浙江市场,给我省杨梅种植户们敲响了警钟。

  形势虽乐观但也不要惜售

  南方杨梅“抢跑”在先,本省杨梅的销售压力会不会骤然增大?专家判断,最近两年的杨梅销售形势很好,今年不会出现大面积的“卖杨梅难”。

  黄岩东岙果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邱庆福的手机近来成了热线。尽管果子还在树上,今年超过2.5万公斤的“东福”精品杨梅早已订购一空。东岙村是东魁杨梅的始祖地,邱庆福又拿到了全国第一张“有机杨梅”的认证证书,难怪会供不应求。

  “南方杨梅进来的多,我们杨梅出去的更多。”行家表示,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我省不少杨梅产地的销售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合作社在杨梅产销环节发挥了突出作用。依托合作社这个平台,过去单个农户想都不敢想的统一包装、建立冷藏库、打品牌等措施让农户们受益匪浅。像临海市清峰果业合作社,在去年杨梅采摘季节,每天都有100多箱杨梅通过客车托运到北京,大大缓解了本地的销售压力。今年,该合作社已经与北京客商取得了联系,预计销售总量不会小于去年。

  “农家乐”、“采摘游”的蓬勃兴起,也进一步拓宽了杨梅的销售渠道。仙居县南峰街道赵岙村的村支书张美志告诉笔者,王永溪漂流这个旅游项目的终点就在村口,村里要充分利用千亩杨梅林,开设二三十元一人的采摘观光游,让城里人把钱花到村里来。

  杨梅配套、加工已经起步。除加工成蜜饯类食品外,台州、温州一些企业开发成功了杨梅干红酒、杨梅白兰地、杨梅浓缩果汁等高档产品,每年可消耗6000吨左右杨梅。专家认为,随着杨梅种植面积的逐年提升,杨梅深加工领域“掘金”机会较大。

  此外,农业部门还专门利用农民信箱在互联网上开设了“六月杨梅红”的专题,汇集全省杨梅买卖信息,帮助农民“吆喝叫卖”。专家提醒农户,尽管销售形势比较乐观,但农户不要有惜售心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