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兰州6月9日电(记者 朱国亮) 由于河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湿地萎缩,敦煌这个古丝绸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正面临沙漠化危机。
位于沙漠、戈壁包围之中的敦煌绿洲之所以能独立沙海而不沉没,得益于它东、西、北三面的大片湿地,这些湿地构成一个半圆围着敦煌绿洲,形成一道阻挡沙漠、戈壁的天然生态屏障。
但记者日前从敦煌市林业局了解到,敦煌市周边湿地从建国初期的375万亩已下降到了约270万亩,平均每年减少约2万亩。
在湿地萎缩的同时,敦煌的地下水位也急剧下降,据敦煌市林业部门提供的资料,1975年至2001年间,敦煌市地下水位下降了至少10米,目前还在以每年20厘米至30厘米的速度下降。敦煌最著名的景点月牙泉也因此出现危机,靠人工“输液”维持。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管理处主任马生凯介绍,1960年,月牙泉最大水深有9米,湖水面积达到22亩多。然而,今天的月牙泉水位已降到1.3米左右,水面不过七八亩。为保住月牙泉这一奇特景观,2001年,敦煌市不得不征地300多亩,在月牙泉附近修建了两座渗水池,每年从党河水库引600多万立方米水对月牙泉进行渗灌补水。
伴随地下水位下降的是大量地表植被的枯死和沙尘的肆虐。敦煌市境内天然林和草地面积相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分别减少了45%和77%。而被当地人称为“黑风暴”的沙尘暴却越来越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敦煌百姓的生产生活,也影响到了敦煌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
为保护生态,不使敦煌沦为第二个“楼兰古国”,敦煌市已禁止开荒、移民、打井。但这些措施并不能解决敦煌所面临的危机。敦煌生态恶化也引起了许多生态专家的关注。国内内陆河流域生态研究权威机构——甘肃治沙研究所所长王继和认为,治理敦煌生态根本之策是建立权威、有序的流域统一管理机制,科学利用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