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形象导刊
3  4  
PDF 版
· 专家点评:
· 对话
· 建筑巨人:楼永良
· 升起的理由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6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升起的理由
——与中天集团董事长楼永良先生面对面
(徐美宁 朱沪生)
  拐点

  生活本来就是把一个个拐点画成一条优雅的弧线。

  ——楼永良

  升起的理由

  ——与中天集团董事长楼永良先生面对面

  如果把企业经历的一次次变革比喻为一场刀尖上的舞蹈,那么要演绎出这场精彩的舞蹈,则需要有一位技艺娴熟、胆略超常的指挥师。他能够敏锐地预测出刀尖的距离与方向,能够果敢地把握住拐点的性质与意义,然后将之化为一场成功的变革,完成一次美丽的提升。享有“建筑巨人”之称的中天集团董事长楼永良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指挥师,他成功地将中天的一次次拐点化作一段段优雅的弧线,谱写了如日中天的新篇章。

  他将曾经被黄牌警告的一些散兵游勇重新打造成一支铜墙铁壁的王牌军队;将曾经一蹶不振的杭城败将一步步推上浙江建筑的头把交椅;将一个风雨飘摇的建筑企业发展成如日中天的大型现代企业集团。

  一个晴朗的下午,我们来到了位于钱塘江边的中天大楼,坐在那间面朝钱塘江的宽敞办公室里,聆听楼永良和中天的故事。

  

  有人说,命运是一种机遇和运用这种机遇的能力,许多拐点要在机遇来临时去适时把握。我想,这个过程中拥有辨别机遇、把握拐点的理性和慧眼显得更为重要吧,而楼永良的上海之搏有力地证明了他对待拐点的独到理解。

  1986年,楼永良所在的东阳建安公司(中天集团的前身)正面临风雨飘摇、四面楚歌的窘境:在杭州的建筑队伍因为质量问题被逐出市场;在上海也因为质量问题被黄牌警告。无奈之下,公司急需派一名得力的人员去上海工区扶住这个摇摇欲坠的基地。然而,许多人已经不再看好上海的前景,业务少,名声差,竞争激烈……不说这盘棋还能否走活,连走多久的信心都没有。

  就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时刻,楼永良却自告奋勇地去了。也许缘于年轻人的一种拼搏精神,更重要的是,他说他看到了这根“肋骨”的希望,看到了突破也许就从这个拐点开始——首先,上海市场大,而且毗邻浙江,无论文化还是地理上都容易进军;其次,与其他一些还不太发达的地区比,上海的地方保护主义较少,市场较规范,也较严格,因此外地的建筑队伍能够进去;再次,上海高手林立,能较好地锻炼施工队伍。于是,揣着振兴上海工区的谋算和热情,他来到了这里,站在建安公司这艘航船的风口浪尖,成功地导演出一场精彩的舞蹈。

  楼永良对上海的状况进行把脉后,就开始“对症下药了”。他说, 既然主要是因为质量问题陷入困境的,那就得从质量抓起。而建筑队伍中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是导致质量难以保证的一个因素,所以“以管理提高质量”的思路慢慢清晰起来。于是,他身体力行,一头扎到基层工地,一边抓施工安全、施工质量,一边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将管理规范的细节一一落到实处。繁琐的事情充斥着那些紧张的日子,常常会令人身心疲惫,在那段时间里,他几次胃出血晕倒在工地上,却都瞒着员工,醒来时就说:“天好热,又中暑了。”就这样干了几年,公司在上海元气大振,在市场上站住了脚跟,创出了公司第一项“白玉兰”优质工程。如今,中天集团在全国已形成的七大区域公司,更是实现了如日中天的业绩——年经营规模超过150亿元,年递增速度达到40%,获得鲁班奖、白玉兰奖等省部级以上重要建筑大奖300多项……

  眺望对面钱塘江中的滔滔江水,烟波浩淼中仿佛诉说着吴越大地的前朝往事,我们似乎听到了那些戎马岁月的兵戈交战声,胜者为王败者寇的残酷事实,印证了那些沧桑和悲凉的历史。然而,卧薪尝胆三载,东山再起一朝的越王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能屈能伸的强者,一种坚不可摧的精神。两千多年后,楼永良率领的中天人竟如此相似地续写着这个故事,创造出从黄牌到王牌的奇迹,妙哉,叹哉!

  

  如果说去上海是把握了建安公司的拐点,他向我们证明了每个困境都有其存在的正面价值,那么,1993年楼永良接管中天以后所做的改革,则向我们证明了其把握市场拐点的敏锐与前瞻。

  1993年6月,因为楼永良卓越的业绩,东阳市委、市政府任命他为公司总经理和党委书记。此时的总公司也已深陷困顿,除上海工区外,各分区业绩都不尽如人意,他又一次冲锋在了风雨飘摇的前线,以力挽狂澜之势扶住了这个摇摇欲坠的总基地。

  上任之初,楼永良就分析了当时市场的整个形势,他觉得虽然上海工区已取得不匪的业绩,但是如果光靠一个市场的话肯定难以长久支撑庞大的建筑公司。况且,敏锐的他已经预测到市场的拐点,他说,任何市场都有阶段性,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现在以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主要是靠品牌和技术促进经济发展。上海虽然是竞争的制高点,但是在高手如云的地方毕竟消耗大,所以投入产出不一定高。而在相对不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许多发达国家之所以会投资到落后的地方,是因为投入产出高。比如非洲的工程很多,有法国的、美国的、中国的等,除了支援主要是投资,因为非洲的资源丰富,资金回报率高。

  基于这种准确的市场预测力,楼永良改变了公司的发展方针,他要未雨绸缪地开拓市场,于是从1994年就开始实施“两手抓”措施——一手抓上海市场,一手抓全国市场。

  然而虽说他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最终都会如水波荡漾一样,从沿海到内陆再到西部一轮一轮地波及,最后遍及全国。但是市场的开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颗外地的种子落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只有凝聚自身的所有优势,适应那里的气候才能生根发芽。楼永良据此采用了“孵化法”,将中天已经形成的共性的核心特质带出去,然后融合当地的个性色彩,孵化起一个个坚固的根据地。

  至今中天人还清晰地记得最早闯入西安市场的那一幕。1994年,西安当地一家数一数二的公司正在城墙边上建设一个工程,由于施工过程中发出的噪音影响了附近居民的生活,所以遭到许多人的投诉,后来这个在建工程不得不半途中止。于是当地政府决定让其他建筑队伍投标接管,然而这个半拉子工程如哽喉的硬骨头一样没人理睬。中天集团在当地的施工队伍却接下了这个重任。他们将在上海使用的“文明标化”方法引进西安,开始了全封闭施工。这在西安还闻所未闻,许多当地的建筑企业纷纷前来学习,人们开始对曾经鄙夷的民营企业刮目相看了,西安的市场也从此顺利地打开了。现在中天每年在西安的工程有20多个亿,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中中天占了较大一席,如建于2000年建筑总高度达218米的西港国际大厦,目前还是西北地区的第一高楼。

  如今中天的七大区域公司已经在全国形成区域化经营的格局,东北第八大区域公司也已基本形成,而国外科威特、博茨瓦纳、俄罗斯、巴布亚新几内亚等也有好几千中天的建筑人员,遍地开花的市场网络正创造着如日中天的业绩。

  对于那些苦苦挣扎的艰苦岁月,楼永良平静地说:“每个人每个企业的发展中总会遇到瓶颈,关键是你怎样看待。”简单的话中透出无比的智慧,这使我想到,有时候命运一直藏匿在一个人的思想中,就像楼永良一次次敏锐地察觉到中天发展道路上的拐点,一次次实现成功的变革,一次次完成刀尖上的舞蹈——这些都是中天升起的理由!

  

  每个人对幸福都有不同的理解,幸福可以是饥者的一箪食,可以是寒者的一炉炭,也可以是学者的一本书,于是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一个方向。然而,对于楼永良来说,他已经将幸福落实为点点滴滴的感恩与回馈。他说:“帮助别人越多,幸福就越多。把钱用在对企业持续发展、健康发展和对社会的责任上是最让人幸福的!”

  于是在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中,中天集团“真心缔造美好家园”的理念也深深地烙印在实实在在的社会公益事业上,让中天的温暖遍及所到的每一个角落。

  2001年,为了帮助因灾祸或疾病等遭受痛苦的企业职工战胜困难,坚强生活信心,中天集团出资200万元设立了救助基金并成立了基金会。5年来,基金会共计发放救助金20余万元,共有93名困难职工得到了救助。

  中天集团的饮水思源行为,不仅表现在企业内部,也倾注在社会大家庭中。多年来,中天捐资山区扶贫,建造了东阳佐村、丽水、云和多所中天希望小学。为回报桑梓,1995年他们还投资6000多万元,创办了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中天中学,成为浙江省重点中学,全国优秀民办学校。从2002年开始,中天集团每年还资助一批品学兼优却家境贫困的大学生继续学业,四年来已有61名贫困学子接受过捐助,助学款达30多万元。2005年中天集团又出资100万元给浙江大学贫困学生助学基金会……中天集团一次次慷慨解囊,扶起了那些陷于困境中的学生,也扶起了未来的太阳。

  楼永良对此表示,中天集团以“真心缔造美好家园”为企业使命,这个“家园”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不仅是中天人的更是大家的。为了让西部人们享受更多的精神大餐,2005年7月,“中天之夜——东部文化西部行”活动在古城西安展开;为了让地震后的九江更快地重建,中天一建向九江慈善总会捐赠了6万元。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中天集团向社会各界捐赠达千万元。

  面对着这一份份公益清单,也许驻足我们心间的除了感动还有欣赏。忽然之间想到了一个孩子在沙滩上捡小鱼的故事:面对退潮后那些滞留在沙滩上奄奄一息的小鱼,小男孩执着地将他们一条条捡回海里。尽管他不能救助所有小鱼的生命,但是依然为每一条得救的小鱼而感到幸福。

  俗话说“不以善小而不为”,中天集团以点点滴滴的行动实践着“公共产品制造者”的责任。这是一种做企业的境界——也许一滴水无法滋润一片干涸的大地,却可以浇灌一株幼嫩的小草;也许一缕光无法照亮一片黑暗,却可以指明一个方向;也许每一次捐款无法排除所有的困难,却可以扶起许多美好的生命。楼永良带领中天人以他独特的方式诠释着“幸福”的涵义。2006年5月,中天集团荣获了“中国十大慈善企业”的称号,这是当之无愧的荣誉。

  黄光裕曾经说:“企业是长久的,人在其中不过是过客而已。”我想这过于悲观了,对于那些开创了企业、扶起了企业抑或振兴了企业的人来说,他将永远与企业同在——因为他将人生道路的拐点与企业命运的拐点紧紧地系在了一起,他不仅振兴了企业,更引领着行业;不仅创造着财富,更回馈着社会。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