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老外青睐原生态杭州市井文化
· 客厅里响起《北国之春》
· “白菜西施”成了英语高手
· 退伍老兵 闯出烫画艺术新路
· 老外争相学做药膳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客厅里响起《北国之春》
  报料人:拱墅区珠儿潭社区  韩肖岚

  【情景叙述】 说一件“蛮发餍”(很有趣)的事情给你听听,上个周末我接待了一批韩国客人来社区考察,在参观社区居民家庭时,发生了一件小插曲:好奇的韩国客人时不时掀起主人客厅那台背投彩电的盖布,起先主人以为他们对盖布花纹感兴趣,就将盖布揭下来递给客人看。不料,韩国客人对盖布并没有在意,而是揿下了电视机开关,看见电视机出了图像,又将电视关了。这是怎么回事?身边的随行翻译解释,韩国客人是在验证电视机的真假。因为种种原因,客人对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并不了解,他们觉得中国家庭的经济条件买不起这么好的电视机,怀疑这家放的41吋彩电是假摆设,所以有了前番怪异举动。不过临走前客人的礼貌还是赢得了主人的谅解,一句标准的杭州话“谢谢你”,让好客的主人露出了笑容。

  【记者现场报道】 “咚!咚!咚!锵!锵!锵……”位于古运河畔的珠儿潭社区广场上腰鼓阵阵,一派过节的热闹气氛。今天,刚好有批来自日本栃木县的客人到社区参观。伴着腰鼓表演,一位年过半百的日本女游客忍不住手舞足蹈,跟着节拍跳了起来。一边跳,她一边称赞道:“这锣鼓声很清脆很响亮,传送到西湖没问题!”据陪同的珠儿潭社区干部介绍,这批日本游客一共41人,他们是参观杭州首批社区“开放家庭”的国外旅游团,并体验杭州运河边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来到信义坊11幢三单元8楼,刚一进门,主妇的爱好与品位就立刻浮现在记者的眼前:桌子上、墙壁上摆放的全是一幅幅精美的十字绣,置身其间,如同进了一家艺术画廊。“快,进来,进来!”作为社区首批“开放家庭”,热情的主人李秀英早早就在门口迎候客人。远道而来的日本游客也很随和,进了门不等主人招呼就各自散开,厨房、客厅、阳台、卫生间一个也不拉下,细细参观。

  团员中的饭村纪子是一位家庭妇女,她关心最多的是这户女主人家里的厨房。在朝北的厨房间,她上下比划着,掀掀锅盔,摸摸菜盆,看到整洁划齐的案台板,嘴里还唠叨着什么。带队的导游赶忙上来解释,客人称赞李阿姨家的厨房非常有特色,各种用具井井有条,清洁卫生,可以看出女主人的勤劳能干。看了一圈厨房之后,饭村纪子最后把眼光对准了橱柜里摆放的一套大红色瓷碗,她说碗上镶刻着的“福”字,热烈喜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李阿姨家120平方米的房子,平时一家三口住显得足够宽敞了,可是一下子来了那么多客人,屋子里顿时拥挤不堪。“漂亮,漂亮,”聚集在客厅里,外国朋友对墙上琳琅满目的刺绣工艺品赞不绝口。性急的伊藤彩雅当场向李阿姨讨教刺绣的要领,还有一位稍稍年长的游客因为太喜欢这些精美制作,忍不住向女主人提出要买下它们。日本游客很热情,有的问女主人每天的起居饮食,有的打听她家庭成员的兴趣爱好,忙得李阿姨不知道先回答哪位的提问。聊着聊着,日本客人还带头唱起了大家熟知的《北国之春》,悠扬的旋律伴着欢笑,原先由于语言障碍而断断续续的交流,一下子拉近了距离。直到夕阳西下,日本客人才恋恋不舍和主人告别。

  凭借自己的业余爱好,利用民间特色工艺,退休后的李秀英不仅成了珠儿潭社区一户特色家庭,也使她家成了一扇展示杭州文化特色和百姓日常生活的“窗口”。她笑着说,看来,我从小学时就有的爱好要派上大用场了,只可惜我生了儿子,“如果有个女儿把这手艺传下去多好啊!”临别之际,李阿姨家的电话又响了,社区干部通知她,一批马来西亚游客下周要上她家来做客。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