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形象导刊
3  4  
PDF 版
· 创新·提升·发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6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传统的服装产业到高新技术产业光机电转型;曾经织机声声的田野上正在崛起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昔日不毛之地的滩涂上,一座以临港工业为特色的滨海新城已雏形初现……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给嘉兴工业经济带来勃勃生机——
创新·提升·发展
——嘉兴市全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
  传统的服装产业到高新技术产业光机电转型;曾经织机声声的田野上正在崛起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昔日不毛之地的滩涂上,一座以临港工业为特色的滨海新城已雏形初现……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给嘉兴工业经济带来勃勃生机——

  创新·提升·发展

  ——嘉兴市全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

  

  ■回眸“十五”,嘉兴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亮点纷呈

  ——工业经济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主导力量。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56亿元,人均GDP4222美元,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608.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2.5%;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148.08亿元,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成为了嘉兴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效益全省领先。“十五”期间,全市轻重工业比从“九五”末的68.4:31.6调整到58.7:41.3;五年内重工业比重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68亿元,同比增长22%,比全省平均高10个百分点,列全省第1位;实现利润83亿元,同比增长23%,比全省平均高15个百分点,列全省第1位。

  ——区域特色经济加速向产业集群转型。海宁皮革业等区域块状经济和专业市场互动;276家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行业龙头企业,成为全市42个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的重要带动力量;引进“种子”企业落户发展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十五”工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引进韩泰轮胎集成的汽配产业群、引进日本电产聚合光机电产业群,引进日本帝人、三江化工加快了滨海新区重化工产业的迅速崛起,成为全市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生代,由此在全市初步形成了临港型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传统优势产业等4大产业集群。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十五”期间,嘉兴市工业围绕创业空间、融资及担保、电子商务、生产性服务、经营者素质提升等方面,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全市已有各级担保公司33家,数量占全省12%以上。2005年新增担保机构7家,累计担保总额21.67亿元。全市各类标准厂房规划面积548万平方米,累计已建成296万平方米,入驻企业865家,从业人员5.7万人。全市开展多形式的银企合作体系,去年,仅市外金融机构直接放贷55亿元。有效缓解了资金要素“瓶颈”,为“十一五”跳跃式发展,赢得了新的承接、吸纳空间。

  ■数据和现象表明,嘉兴工业经济正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从数量型向量质并举型转变

  嘉兴市委领导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既是贯彻落实中央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的要求,也是嘉兴加快产业升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需要,同时又是嘉兴地域面积小、资源紧缺、人口密度大等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嘉兴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临港型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等四大产业集群发展,尤其要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建设力度,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建设,依法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格局。

  围绕新型工业化战略的要求,嘉兴市经贸委和各县(市、区)也纷纷出台相应方案,积极贯彻落实,采取有力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市经贸委主任盛全生认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经济发展全局,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紧紧围绕建设环杭州湾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项目推进为重点,以平台建设为抓手,推进产业集聚,促进要素高效利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先进型、管理科学型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力争新型工业化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果。

  

  

  

  ■放眼嘉兴,引进“种子”企业落户,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十五”工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平湖市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引进了世界知名企业日本电产株式会社,孵化了一个全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光机电产业。在“日本电产”的成功带动下,目前已经有10多家外资企业落户平湖,总投资超过4亿美元。这些企业生产的数码相机快门、手机用摄像头、微型精密电机、液体动压轴承等产品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并且全部出口。数码相机快门、手机摄像头、液体动压轴承单元分别占国际市场份额的25%、65%、100%。目前,平湖市拥有规模以上光机电企业近百家,年产值80多亿元,经济总量直追该市第一大产业服装业。

  走进嘉兴秀洲工业园区,只见蓄势待发的国家(嘉兴)电子信息产业园——秀洲微电子加工与元器件产业区正在抓紧建设之中,这正是近年来秀洲区着力引进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特色区的硕果。据介绍,随着莫利世源(嘉兴)电机有限公司、荣光精密部件(嘉兴)有限公司等外资企业的入驻,带动了近200家工业企业先后落户秀洲工业园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8家,超亿元企业12家。秀洲工业经济也正从传统的纺织、针织等行业逐步迈向高新技术转型。

  几年以前,国内移动电话中的关键高频器件——滤波器完全被外国公司垄断,浙江正原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进入这一市场后,通过与浙江大学的技术合作攻克了这一核心技术,公司生产的滤波器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市场垄断。目前,该公司的产品已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超过500万美元,成为了国内最大的微波介质器件的研发和生产基地。“自主创新是我们独领市场的法宝。”公司董事长尤源说。

  如同光机电、电子信息产业一样,如今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等许多具有相当技术含量的新兴产业已初显集群效应。据统计,电子通讯、通用设备制造两大行业已跻身嘉兴行业排序前十强。截至2005年,全市已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16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年利税和创汇,分别达48.57亿元和9.77亿美元。

  ■在引进新兴产业的同时,嘉兴工业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写下了精彩一笔

  海宁中国皮革城管委会主任任有法告诉我们,以前“海宁楼”卖的皮衣是“黑、厚、贱”,现在是“精、薄、时(尚)”,以前海宁人去广东、香港买样衣,而今全国皮衣商都来海宁买样衣。同时,海宁还引进了国际著名皮革认证机构英国BLC,建成了国内唯一一个国际互认的皮革专业实验室,由此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自主设计开发能力,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模仿的旧生产方式。而在卡森、蒙努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海宁皮衣企业成功实现了转型。卡森集团董事长朱张金告诉我们说,以前海宁是靠“一件皮衣打天下”,而今海宁的皮革沙发、沙发套、皮革票夹、箱包异军突起,占了出口市场70%多。

  曾经创造了“零资源经济”奇迹的嘉善木业,以“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精神和决心开始了二次创业,以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此,全市在加速展开了“提升一批、转产一批、淘汰一批”的发展战略,并在去年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木业企业全面提升产品品质,走创新转型之路。按照规划,到2007年,嘉善县木业产业将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

  今年以来,桐乡市积极实施“品牌建设年”活动,全面实施品牌战略,提升毛衫产业,力争在未来几年内把濮院从全国性的羊毛衫生产加工基地打造成为全国性的羊毛衫品牌基地。

  据介绍,目前,海宁皮革业、秀洲丝织业、平湖服装业、海宁家纺业、桐乡化纤业等5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区域块状经济和专业市场互动,成为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源。

  ■高标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迅速推进,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有力支撑

  高起点、高标准的平台构筑,为嘉兴工业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去年4月,国家级对外开放平台嘉兴出口加工区通过国家九部委验收。日前,经有关部委批准,嘉兴秀洲工业区、嘉兴工业园区又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至此,全市已拥有10个以发展工业为主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去年,全市各类开发区(园区)累计开发面积224平方公里,完成生产性投资近1200亿元。

  与此同时,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平台——创业园建设也不断推进。走进嘉兴南湖创业园,十几幢标准厂房整齐划一,统一建造的职工集体、食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幼儿园等公共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据介绍,为了克服土地等要素的制约,嘉兴市在建设标准厂房的同时,着力在强化配套设施建设上下功夫,让中小投资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到去年末,全市建成具有孵化初创型企业功能的各类中小企业创业中心29家,其中嘉兴科创中心走上国家级科创高地。省经贸委为此在嘉兴专门召开现场会,推广嘉兴的做法。

  此外,嘉兴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触角已延伸到全市城乡。截至目前,已累计为50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总额65亿元。围绕创业的融资及担保、电子商务等六大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正为嘉兴工业经济腾飞插上翅膀。

  ■展望“十一五”,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传递着嘉兴工业未来5年发展的前瞻思维和勃勃雄心

  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引导和培育一批能代表嘉兴现代工业水平、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抓住滨海新区加快开发建设的有利时机,抓住“磁悬浮”将重构城市格局机遇,继续发挥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和排头兵效应,确保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突破6万元大关……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传递着嘉兴工业未来5年发展的前瞻思维、勃勃雄心。去年11月,《中共嘉兴市委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出台,嘉兴科学设计的发展坐标全新亮相——深入实施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战略、滨海开发战略、新型工业化战略等六大战略,把嘉兴建成为环杭州湾结构优、水平高、效益好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

  沿杭州湾北岸的沪杭复线驱车前行,一幅幅争分夺秒、争先恐后的大开发画面,正在滨海新区生动展现。近日,嘉兴市委、市政府召开滨海新区开发建设动员大会暨嘉兴港建港20周年大会,标志着嘉兴“十一五”期间实施滨海开发战略全面启动,嘉兴也将由此从“运河时代”迈向“滨海时代”。如火如荼般进行的滨海新区开发建设,正是嘉兴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的生动体现。

  蓝图已经绘就,未来激动人心。在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海大小洋山港启用、沪杭磁悬浮即将建设的大背景下,嘉兴将迈入全新的“磁浮时代”、“滨海时代”和“科技时代”,迎来更加辉煌、更加灿烂的明天!

  链接

  相

  关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工业经济是嘉兴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主要推动力量,“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仍将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努力实现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机结合,把嘉兴市建成为环杭州湾结构优、水平高、效益好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左右。

  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力实施环杭州湾产业带嘉兴产业区规划,积极贯彻先进制造业导向目录,实施工业产业集聚提升战略,重点发展临港工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等四大产业集群产业。临港工业以化工新材料、能源、造纸、新型建材、船舶修造业为主,高技术产业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为主,装备制造业以汽车零部件、机械标准件、电器成套设备为主,特色优势产业以纺织服装、皮革制品、化纤、经编、家纺、家用电器和木业家具等为主。努力建成全国性的化纤、皮革、纺织、出口服装、经编、家纺、特种纸等行业制造中心和长三角的电子、石化、汽车配件、新型建材、船舶修造、木业家具等产业重要基地。

  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和信息化进程。依托国家(嘉兴)机电元件产业园,集中力量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产业,抓住机遇发展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新材料工程和产品升级工程,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推进机械、纺织、轻工、电子、化工、医药等产业信息化改造。到2010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0%左右,主要行业骨干企业的工艺技术及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加强工业发展载体建设。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推动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的提升扩容,增强研发、信息、标准、培训、营销等服务功能,构筑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嘉兴经济开发区的龙头和引领作用,加快东北工业新区、西南工业新区等功能区块的开发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努力成为我市集约发展的示范区和先进制造业的主导区。坚持集约集聚发展,科学制定开发区项目准入标准和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产出效益的评定标准,不断提高开发区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到2010年,全市省及省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力争实现工业增加值4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

  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继续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入,突出抓好一批投资亿元以上的重大工业生产性投资项目建设,确保工业生产性投入年均增长12%以上。努力创造条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引导和培育一批能代表我市现代工业水平、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到2010年,形成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大企业70家,其中超100亿元的2家。

  ——摘自《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