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经济新闻
3  4  
PDF 版
· “传化”花卉成功“跨垒”
· 平民票价下的艺术之夜
· 沪市昨暴跌5.33%
· 做一天“都市渔夫”
· CT一照 肉质便知
· 国内金价继续下挫
· 澳门愿为浙企开拓葡语市场“搭桥”
· 出口欧美纺织品配额竟遭冷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为了吸引更多的普通市民在晚上走进剧院,一向“曲高和寡”的高雅艺术正在以一种平民姿态走进宁波人的生活——
平民票价下的艺术之夜
本报记者 余华 周松华
  “赶快再送一些儿童票过来,这里全用完了。”在宁波大剧院的检票口,工作人员沈林佳急匆匆给票务中心打电话。在她身边,围了一大堆等待补儿童票的家长和孩子。挂电话之前,她又对着手机喊了一句:“票还要很多很多!”

  这天在宁波大剧院上演的,是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团的经典芭蕾剧《天鹅湖》。如此高规格的演出,最高票价却不过360元,最低120元,如果买家庭套票还可以打7折,真正的“高雅艺术,平民享受”。演出前一天,票房就已经卖出了70%的座位,这让剧院的经营者感觉非常轻松。

  而与此同时,宁波另外几家大中型剧院也在上演着精彩的剧目。逸夫剧院的《孔雀羚》连续演出了8天场场爆满;宁波音乐厅内传出的交响乐,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几分优雅的气质。如今进剧院看演出,已成为宁波人过“夜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让宁波几家大型剧院实现夜场高上座率的“制胜法宝”,就是他们推出的平民票价。

  记者从几家剧院了解到,同样的巡回演出剧目,在其他城市需要数百元甚至上千元一张的演出票,在宁波往往只卖一两百元。最低时,逸夫剧院甚至将40%的票价降至20元,目的只有一个——培育一个健康良性循环的演出市场。

  “过去为了让观众走进剧院,许多演出都会派发大批赠票,结果是养成了许多人不买票等赠票的习惯,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逸夫剧院总经理徐曙鸣说,目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老百姓养成自己买票看演出的习惯,所以剧院宁可在票价上作些让步。

  从2002年开始,逸夫剧院一直保持了这么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票房再冷也不送票。令人意外的是,与过去的惨淡经营相比,这些年的票房情况反而有了明显好转。徐曙鸣告诉记者,每年的票房增长都在40%左右,去年逸夫剧院共演出120余场,仅票房收入一项就达到600多万元,而在2002年,剧院的年收入仅80万。徐曙鸣高兴地说:“越来越多的宁波人已经习惯了自己买票进剧院。”

  低票价带来的是剧院内的高人气。傍晚,我们总能在逸夫剧院门口看见许多中老年人的身影,他们或三五成群,或夫妻结伴,看戏是他们最喜欢的“夜生活”方式。京剧、甬剧、越剧婉转悠扬的唱腔让他们沉醉其中,悠然自得,这是他们一天中最为惬意的时刻。徐老太太瘪着嘴乐呵呵地说:“20块钱一张票花得不心疼,这样看戏看得才舒坦。”

  在宁波某事业单位工作的王雅芬对高雅艺术的爱好是从宁波大剧院的一次演出开始的,平民化的票价让她第一次掏钱买了一张票,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现在,她和6岁的女儿都成了剧院的常客。“晚上进剧院看一场高水准的演出,对我来说是一次放松,对女儿来说则是在培养一种素养和气质。” 50元一张的儿童票,王雅芬说这比起给孩子学钢琴或其他东西算相当便宜了。

  去年宁波大剧院自主组织演出的28场高雅艺术演出,上座率基本都达到了80%。对于如此火热的演出市场,宁波大剧院总经理陈建方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今年我们会在稳定低票价的前提下,重点引进一些经典的剧目,让更多的老百姓进剧院感受艺术的熏陶。” 陈建方告诉记者,去年市里为鼓励引进经典剧目,对宁波大剧院补助了440多万元,这为剧院坚持走平民票价的路线提供了更为宽裕的条件。

  夜幕降临,更多的宁波人走进剧场,陶醉在艺术营造的高雅氛围中……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