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慧) 长篇报告文学《命运的迁徙》的作者黄济人最近又一次来到浙江,想看看重庆三峡移民在浙江的生活,为他《命运的迁徙》下部收集素材。
早在2003年6月,正值三峡工程蓄水时刻,我国第一部反映三峡工程外迁移民生活的长篇报告文学《命运的迁徙》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这是黄济人用了近两年时间深入库区,造访逾千户移民家庭而写成的。
三峡地区有近10万人被安置到沿海和经济相对发达的11个省、市。而迁到浙江嘉兴、平湖、海宁、桐乡等地的1万多移民的命运,则时时牵动着黄济人的心:“我一定要再去看看他们。”
这些天,黄济人再次循着移民的足迹,走进移民的新居,与他们促膝谈心。在桐乡,一个个子矮小的小伙子告诉他,落户浙江不到半年,他就和当地一位姑娘结了婚;在嘉兴,一位中年移民的女儿告诉他,父亲因得绝症去世前,当地政府为她家安排好了一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让黄济人感动,也让黄济人感叹。
在距乌镇不到两公里的双塔村,住着来自重庆奉节县的4户移民。让黄济人不曾想到的是,这4户移民都住进了美观大方的新屋,片片黑瓦,道道白墙,在桑青与桃红的映衬下,清新耀眼。“连接这排房屋和通往乌镇的公路之间的,过去只是一条机耕道,现在已经拓宽并且铺上了水泥,坐车可以直达移民的家门口。”黄济人的此次回访,深深被浙江人对迁入移民的人文关怀所感动。
如果说《命运的迁徙》描写了三峡移民的奉献精神,那么,在下一部作品中,黄济人则要让读者看到另一种风景:三峡移民正是在“大局”意识的主导下,“大爱”精神的支配下,从“被动”转为了“主动”,在各自不同的新故乡,续写着不同的人生奋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