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一版要闻
4  
PDF 版
· 胡锦涛发唁电哀悼遇难人员
· 宁波服务业争当引资“主角”
· 一位教授特派员的答卷
· 二十五万尾鱼苗 放流山溪
· 浙洽会消博会即将在甬举行
· 垃圾袋印上门牌号码
· 我省高考 准备工作就绪
· 黑山正式宣布独立
· 温岭泥水匠进学堂
· 我省发布暴雨 黄色预警信号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百二十多次深入派驻镇,创建九个农科项目,建立示范基地五千多亩——
一位教授特派员的答卷
本报记者 李晓鹏 斯信忠
  这几年,先后120多次到英川镇,行程10万多公里……浙江大学派驻景宁畲族自治县英川镇科技特派员张放教授,深深地爱上了这块土地。

  2003年,作为全省首批派驻乡镇的科技特派员之一,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张放来到了英川镇。看到当地农民贫困的生活,他感触极深: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有义务和责任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

  要想富,生产发展是关键。经过多方调查论证,张放发现英川镇适宜种植高山蜜梨。他选中了海拔800米至1000米的金林村,准备在这里建设一块标准示范基地。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当他找到金林村干部群众说起此事时,却听到了一片反对声。原来,村里早年发展过梨园、茶园等项目,都以失败而告终。

  张放没有气馁,他深知农民的脾气:眼见为实。王宅村的山坡上有一块70多亩的老梨园,是20年前当地村民搞梨园项目时留下的。迎着村民们怀疑的眼神,张放在这处谁都看不上眼的老梨园里,迈出了科技扶贫的第一步。他采用高接换种技术,使老树重发新枝。第二年,多年无收的老梨树结出了果实,最多的一株挂果15公斤。

  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再次被唤起。英川镇的高山蜜梨就此起步,一时间,昔日荒山野岭成了“花果山”。黄洋口村的陈青松,过去种了4亩多橘子,年年丰产不丰收,改种蜜梨后,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年种梨收入超过1.5万元。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现在,“英川牌”高山蜜梨通过了国家级食品卫生质量检测,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成为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的砂梨果品,连续两年被评为浙江省十大优质早熟梨金奖和浙江省优质梨金奖。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三年来,张放在英川镇实施了9项农业科技项目,引进和推广种植、养殖新品种28个,创办农业龙头企业2家,建立示范基地5500亩,仅2004年就直接为农民增收566万元,预计到2007年,仅“英川牌”高山蜜梨的收入就可达1100万元。

  农业科技的星星之火,正在这里“燎原”,当地90%的农户都有了农业科技开发项目。在派驻工作中,张放也深深地意识到:农业科技人员只有深入农村,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施展自己的才华。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