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生态浙江
3  4  
PDF 版
· 打造“三个环保” 优化生态环境
· “循环”“清洁”靓镇海
· 景色宜人新农村
· 镇海倾力创建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镇海倾力创建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为了家园的蓝天碧水
  倾力创建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中共宁波市镇海区委    宁波市镇海区人民政府

  为了家园的蓝天碧水

  镇海,杭州湾南岸一片景色秀丽、环境宜人的城区。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40多家部、省、市属大工程企业的落户和地方工业的崛起,在这片23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经济奇迹。镇海区是浙江省重要化工产业基地,全区有各类化工企业100家左右,主要生产石油化工产品和基础化工原料。

  世纪交替时期,镇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和环保问题也不断凸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为了使镇海的空气依然新鲜,河流仍然清澈,天空照样蔚蓝,2003年区委、区政府按照建设生态省和生态市的要求,自我加压,提出了到2006年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10年基本建成国家级生态区的战略目标。

  在省市党委、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3年努力,镇海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经济社会发展正逐步迈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初步形成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格局。2005年在全社会生产总值204亿元、比2002年增长86%的情况下,主要工业污染物COD排放总量却下降了22.5%;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率从“九五”末的20%提高到了100%;单位GDP能耗和水耗分别下降12.1%和36.2%;群众环境信访投诉比2002年下降70%,实现了环保信访零越级,省信访局《信访情况通报》专门作了推广介绍。2003年~2005年,镇海区连续3年被宁波市委、市政府评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先进集体。镇海区环保局被省人事厅和省环保局评为2003年~2004年度全省环保系统先进集体。

  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是镇海区这几年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重要前提。镇海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四套班子和全区各级各部门领导,思想高度统一,将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摆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决策上来,摆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实践中来,摆到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上来,并以此为抓手,全面推进生态镇海工程建设。区委、区政府先后作出《关于切实加强环境保护,深入实施“民心”工程的意见》、《镇海区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关于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把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积极探索在重化工区域内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促进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有效路子。

  始终情系百姓是镇海区这几年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坚持的原则。三年来,镇海区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发展目标,在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社会和谐和生态环境等5个方面全面提升发展质量。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但要让广大市民充分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物质文化成果,而且还要充分享受到治理环境、保护生态所带来的环境权益。镇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始终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和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为宗旨,立足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实在在地体现出执政为民的思想,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切实推进环境整治和执法检查是这几年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支撑。一方面,镇海区的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合理布局、完善设施、强化治理、严格监管”的生态环保工作方针,不断加大了环保执法监管力度,有力维护了区域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持续开展了城乡环境建设,强化城区、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发展了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为目标的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工作。另一方面,推进了生态环保(绿色)基层单位的创建,通过强化生态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深化公众参与机制,扩大了群众对环保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起了政府、企业与公众之间环保良性互动机制,增强了市民群众对环保工作的放心度和信任度。

  当前,全区上下正满怀信心,全力冲刺,迎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考核验收。一个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区必将屹立在东海之滨。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