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新闻周刊·社会
3  4  
PDF 版
· 残运会看台 掌声何时响起来
· “驴友”,一个群体的集体转身
· “驴友”,行万里路后的嬗变
· 从“小资情调”到“大众情怀”
· 一个“骨灰级”驴友 是这样炼成的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驴友”,一个群体的集体转身
  翁长庆所在的杭州“都市行囊”户外运动俱乐部里,已经聚集了3000多名“驴友”,有刚刚入会的“新驴”,也有像翁长庆这样的“老驴”。而在杭州,“都市行囊”这样的户外俱乐部不下10个。

  “3000个会员里,我熟识的就有几百个人,经常聚在一起有几十个人,他们是我旅途中的朋友,更是志同道合的人。”翁长庆说,要成为真正的“驴友”其实不容易。一次长途跋涉下来,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的人就会逐渐被淘汰出去,而坚持下来的人,往往意志坚强、宽容豁达,懂得帮助别人。

  在“都市行囊”俱乐部网站,各种各样的出行活动层出不穷,包括“爱心公益”论坛。“我每年支教都会搜集当地贫困孩子的资料带回来,贴在这个论坛上,找‘驴友’认领。最近那次‘认领’活动,我前一天晚上才把60名孩子的材料放到网上,第二天就‘认领’完了,而且现在还不断地有朋友发短信来要求‘认领’。”在认识的或不认识的“驴友”帮助下,这3年来,云南宁蒗县已经有近400名学生得到了念完小学甚至初中的学习费用,不仅如此,这些驴友还和受支助的学生保持一对一的联系,给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

  在“爱心公益”论坛上,像助学、环保、扶贫等等民间公益活动越来越多,其发起人来自各行各业,有教师、私营业主、IT人士、设计师、公务员等等,而他们又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叫“驴友”。

  一个“驴友”在梅家坞喝茶的时候发现一个聋哑学校,5岁的孩子给3岁的孩子喂饭,家长把他们送来学唇语,一年才来看他们一两次,他们得到的关爱少得可怜,因为平时见不到陌生人,他们的唇语也没有练习的机会。“驴友”把所见所闻在“爱心公益”论坛上贴出之后,随即就有四五十个人响应,制定了计划每个月固定两个时间去看看孩子,坚持了两年多,直到这所学校受到了社会关注。

  互联网是“驴友”开启旅程的平台,现在也成了“驴友”发起公益活动的窗口。北京的驴友发起倡议“一人多背一公斤”,结果全国各地的驴友都纷纷响应。在每一次旅行时多背上一公斤的文具、书籍、衣物等等,送给旅途中需要它们的人,这已经成为“驴友”内部通行的做法。

  没有人真正统计过目前中国有多少像“都市行囊”这样的团体,也没有人知道目前中国“驴友”的确切数量。但是,无庸置疑,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壮大,“驴友”的数量也在逐步壮大。一群喜欢“行万里路”的人,一群追求快乐并且有意义的人,一群重视心灵同时又热心公益的人,这样一个群体的成长无疑将产生巨大的力量。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