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经济新闻
3  4  
PDF 版
· 垃圾分装:好事要靠大家一起做
· “我为垃圾分装 出主意”
· 杭州启动出租车油运价格联动机制
· 中国银行在港挂牌上市
· 中石油保障供应“三夏”农机用油
· 一球“踢”出大商机
· 茧价暴涨暴跌的背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6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从蚕茧到丝绸,价格失调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不仅让蚕农屡屡受伤,更使得茧丝绸产业发展危机四伏——
茧价暴涨暴跌的背后
本报记者 嵇哲
  蚕农们坐了一回“过山车”

  “怎么价钱跌得这么快?”这几天,随着春茧收购陆续开展,我省每50公斤蚕茧1100元的收购指导价让蚕农们大失所望。

  据省农业厅经作局蚕桑科的专家介绍,从去年年初开始,茧丝价格狂飙不止,3A级白厂丝的价格从去年初的每吨17万元涨到今年3月上旬的历史最高点34万元。与此相对应,去年11月份全省晚秋鲜茧平均收购价达到了1400元/50公斤,比上年同期高出509元,比历史最高收购价高出167元。全省蚕农全年养蚕收入超过17亿元,比上年增收20%以上。

  受此刺激,我省蚕农养蚕积极性高涨,今年春蚕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嘉兴和湖州分别发种40.73万张和24.69万张,同比分别增加了18.26%和14.8%。海宁市农经局蚕桑站站长陈卫国也告诉记者,前几年蚕桑不景气时,一些农民挖桑树种苗木;今年开始,又有人砍倒苗木种起了桑树。

  然而正当蚕农们干得热火朝天时,情势却急转直下。4月以来,白厂丝价格快速“下滑”,目前已跌至每吨22万元到23万元,两个月内价格“缩水”了三分之一。每50公斤春茧1100元的收购指导价仅比去年1003元稍高了一点,大大低于蚕农们的心理预期。

  企业不敢下订单

  茧丝价格为何在短时间内出现如此大的波动?省农业厅蚕桑科科长周勤认为,去年茧价暴涨是因为江浙主产区秋茧受台风及病虫害的影响,产量大幅度减少,茧质明显下降,使得茧丝供应偏紧。而近期茧价暴跌是因为今年春茧产量大幅增加,加上5月份印度对中国绸缎的反倾销初裁结果导致出口受阻,大量丝织品滞留国内,造成市场对白厂丝的需求大幅度下降。

  供求失衡造成价格波动,而价格的大幅波动又加剧了供求矛盾。据省丝绸行业协会测算:茧丝价格如果涨到30万元/吨以上,企业就只能是保本经营;价格超过32万元/吨,企业继续收购就是赔本生意。4月份应该是夏秋茧下订单的时候,但由于蚕茧价格不稳定,不少企业不敢向农户下订单,更不敢接受海外企业的订单。

  亟待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茧价大起大落已成 “顽疾”。专家建议,短期内,要强化茧丝绸收购管理办法,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作用尽快稳定价格;从长期看,完善蚕茧风险储备制度,规范蚕茧生产体系建设,才能跳出“多了多了少了少”的怪圈。

  省农业厅专家指出,我省的蚕茧后加工能力在全国首屈一指,全省每年8万吨左右的蚕茧产量仅能满足企业50%左右的“胃口”。因此,蚕农不用愁“卖茧难”。我省蚕农增效的出路还在于生产“优质茧”。我省是全国优质茧的主要产区,生产的优质原料茧可以用来生产5A至6A等级的丝,即使在前两年蚕丝市场比较低靡时销量也比较好,每50公斤鲜茧价格比一般茧高出200元左右。广大蚕农要抓紧桑地的培肥管理,适时定种,走高起点、规模化、优质茧的道路。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