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学海
3  4  
PDF 版
· “天价”现象与熟人社会
· 牛角尖,由人们自愿往里钻,而又不容易爬出来的陷阱。
· 日常生活中的法律智慧
· 西方推崇马克思的原因
· 可再生资源与可持续经济的关系
· 跨国并购及其规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5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天价”现象与熟人社会
吴建平
  经济生活中的“天价”现象,屡见不鲜,时长日久。中秋佳节,有 “天价月饼”;又逢端午,再现 “天价”粽子。去年,10颗“西圆桂绿”荔枝被炒作到131.5万元,似乎是“一骑红尘妃子笑”又有了“现代版”;而除夕之夜杭城18万元一桌的天价年夜饭,更是耸人听闻。

  传统节日中,一些寻常之物常被拉到“天价”,无疑是一桩怪事。对这种畸形的消费现象,百姓与舆论亦屡屡予以抨击和贬斥。但问题在于,每每是这边在批评“天价”,而那边又屡现“天价”物品,甚至是新的“天价”更甚于旧的“天价”。那么,究竟是什么情结竟让我们的一些厂商对天价商品如此魂牵梦绕,乐此不疲,而对人们的指责又置若罔闻,若无其事呢?

  毫无疑问,某些厂商热衷于炒作天价商品,首先来自于利益的冲动。在市场经济中,小到一只月饼、一只粽子,大到一件礼品,一套行头,一旦附加了许多有形无形的噱头,往往会获得不菲的身价。而某些厂商敢于藐视舆论,叫出五花八门的“天价”,也因为这里有个不小的市场。有道是生产看市场,市场看消费。商品最终目的是要有人买有人用的。尽管对这些天价商品,常常是“买的人不用,用的人不买”,更与平民百姓无缘,但它们在拉关系、结识人,使“陌生人”变“熟识人”的过程中,是上好的“敲门砖”。如今“熟人好办事”已成为一种习惯势力,一种相沿成习的“规则”,“天价”商品才会屡推屡中、越做越大,获得不小的生存空间。

  熟人社会的表现形态是多方面的,亲疏远近的社会关系,各种各样的人情因素,狭窄的人缘地缘等等。但归结到一点是熟人的作用远胜于制度的规定。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规章制度允许办的事情碰到熟人可以办得快一点,规章制度不允许办的事情有了熟人也可以“变通”执行,缘于此,请客送礼联络感情也成了连接和维系熟人关系的基本方式。“火到猪头烂,礼到人情在”,特别到了传统的节日,请客送礼更成了一种“时尚”,礼品的价码也随之“升级”。正是迎合着熟人社会这样一个无形的市场,“天价”现象才会变得如此疯狂,而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则千方百计地借助它进行“感情投资”,扩张关系圈。

  “天价”现象与熟人社会,其实正是一对孪生怪胎。熟人社会的行事规则助长和纵容着“天价”情结,“天价”现象的泛滥又煽动并膨胀着熟人社会的陋习。这两者如影随形,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天价”商品风行之处往往也是关系盛炽之地,而两者的结合又极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制度的废弃,这是一种恶性的循环。因此,要真正杜绝“天价”现象,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用民主与法制、公平与正义去瓦解熟人社会的运行机制,用规章制度来规范人们的交往规则和办事规则。当人们不再为了办成事而送礼拉关系,当整个社会形成了制度面前辨是非的时候,“天价”现象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如是,也应当成为我们建设法治浙江的题中应有之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