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我国科技投入长期不足,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一大瓶颈;另一方面,有限的科研经费并没有全部用在刀刃上,跑冒滴漏现象十分严重。记者调查发现,我国科研经费的利用率普遍低下,科研项目甚至成了某些科研人员的“圈钱”工具。科研经费使用中的浪费黑洞,亟待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潜规则”下的“公关费”
科研经费是怎么花出去的?这里面有“奥秘”。山东省委的一名干部告诉记者,为争取经费,必须得开展公关活动,这项花费占去科研经费的很大一块。
“争取项目有很多‘潜规则’,要看关系。有关系的,项目设计得不好,也能上;没有关系,课题再好,也不容易上。项目需要跑,我的一个同事到北京跑项目时,到一部委看他们办公条件很差,马上掏钱帮人家购置了新的办公桌椅,课题自然就到手了。”山东师范大学一位教师向记者反映。记者了解到,为了获得生存机会,不少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都去争取项目,这背后有很多文章,有关系的动用关系,没有关系的“创造”关系。
“项目老板”的“发财经”
时下,“项目老板”的称呼在科研圈内很流行。何谓“项目老板”?他们一般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声望,然而其主要工作并不是科研,而是搞科研经费公关的专家教授。他们利用自己的声望和人脉关系,专门“跑项目”,揽课题,自己掌控科研经费,课题则“转包”给朋友、同事或自己带的博士生、硕士生做。待到出书出成果时,“项目老板”挂个名,既占有了别人的科研成果,又为自己争取更多项目积攒了资本。
“项目老板”把持着科研资源,成为某一领域的“把头”。其中有很多身价上千万元,开着名车、吃着大餐,动辄一掷千金,老板派头十足。
“项目老板”的出现,加剧了科研项目申请的“马太效应”,科研项目更多地集中在“老板”身上,而大多数学者对此深恶痛绝。
吃喝拉撒都能报
科研预算到底有多大水分?“一般做项目预算时,需要100万元就报120万元,上浮20%。资金只要拨下来,就能想方设法用完。用不完时,就买车买电脑,置办办公用品,反正钱是剩不下的。”青岛一家研究所的一名科研人员对记者说:“握着项目的人在这段时间内吃喝拉撒都能报销,周围人也都在发票上做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骏涛承认,人文科学课题的科研经费大部分花在课题组成员出差、开会、餐费、打的费、住宿费等方面,其中当然也含有旅游费用,现在出差哪有不旅游的?不可避免地还要请朋友们吃吃饭,也可以在课题经费中报销。
“除了正常的资料费、出差费、专家论证费,有的连给孩子买个铅笔,给家里买套家具也要回课题组报销,反正到课题结束时,都要把钱报出来。”山东师范大学一位副教授如此说。
据悉,在项目实施中,上级部门也会派专家组成的“评审组”进行中期审核,了解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课题进度等,如审核不过关,下一批的资金就不再拨付了。因此,每逢检查时,研究机构一般都要请前来考评的专家吃喝玩乐,每人再送点纪念品,更有甚者直接送“辛苦费”。“评审组”被哄高兴了,审核自然就一路顺风。
科研经费使用中存在的巨大浪费,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有直接关系。另外,科研行政部门掌管大量科研经费,资金分配不透明,也引发众多非议。
(据《半月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