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国内要闻
3  4  
PDF 版
· 三峡大坝20日全面建成
· “天下第一爆”979个爆破孔 钻探完成
· 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 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 4家报社记者站记者涉嫌敲诈被拘捕
· 东方升起红日
· 防洪通航发电三大效益提前发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5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甬台温高速

  形象导刊

  雄伟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像一道彩虹,向上海方向延伸。大桥的南翼,由宁波、绍兴、舟山、台州组成的浙东经济合作区,正厉兵秣马,联手发展,借着大桥经济的东风,加快融入长三角的步伐。

  浙东经济合作区,面积占全省的28%。2005年,合作区四市的GDP总量达5406.31亿元,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超过40%,成为浙江经济的“半壁江山”。自1986年创建至今,浙东经济合作区已取得辉煌成果:区域大交通体系日渐完善,港口合作日趋紧密,资源整合共享有序推进,联手拓展国内外市场成效显著,区内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加强,商贸互动富有成效,软硬环境建设形势喜人,和谐社会共构深入展开。20年的风雨历程,崛起的浙东经济合作区书写了一个个共生共荣、科学发展的神话。

  大交通构建通途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带正如日东升。加快形成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衔接协调的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成为浙东经济合作区提升内部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一个重要前提。

  2001年甬、绍、舟、台四市审议通过《浙东经济合作区交通发展规划》,以加快区域高等级公路建设,为浙东四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优质高效的交通保障。仅2005年,四市就完成交通建设投资211亿元,新(改)建通村公路5580公里。2005年底,甬金高速公路在合作区内全线贯通,浙东区域已建成高速公路600多公里,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加上正在实施中的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台金高速公路,以及筹建中的诸永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等基础工程,“两纵两横两连”的“田”字形开放式交通网络,正在全区逐步形成。

  世界瞩目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大大拉近了浙东四市与长三角中心城市上海的空间距离,合作区将进入上海2小时交通圈,区位优势凸现,为四市更好地集聚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大桥”,浙东经济合作区将能承接上海产业辐射和产业转移,以及世博会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

  2005年10月27日,甬台温铁路正式开始动工建设,台州没有铁路的历史宣告结束,也为浙东经济合作区经济发展装上了新的助推器。甬台温铁路建成后,宁波、台州、温州三市将连为一体,形成省内铁路环形布置格局,充分发挥浙东经济合作区的区位优势、港口优势、开放优势,带动和促进浙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同时,甬台温铁路还将通过沪杭、浙赣及拟建的温福铁路,与全国铁路大动脉相连,形成长三角地区通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便捷运输通道,浙东经济合作区将成为连接长三角与珠三角两大经济区的重要节点。

  大港口进军世界

  港口是浙东经济合作区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几年来,甬、绍、舟、台四市以经济为纽带,联合开发,综合利用,不断加强港口间的业务、技术交流,共同开拓、培育市场,港口合作有了长足发展。2005年,各港口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合作区内的宁波、舟山、台州港货物吞吐量达3.88亿吨、集装箱531万标箱,分别同比增长18.6%和29.7%。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宁波、舟山两港是我省港口的两大支柱,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南翼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目标,2005年12月20日,经交通部批准,“宁波-舟山港”的名称正式启用。这标志着酝酿了多年的宁波舟山两港一体化终于跨越了行政红线,开始迈向协调发展的明天。“宁波-舟山港”实现一体化发展后,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可望极大地提高:到2020年将超过5亿吨,进入世界港口前3强。届时,“宁波-舟山港”将发展成为世界特大型港口和现代化的集装箱远洋干线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东方大港。目前,作为一体化合作项目之一的金塘大浦口国际集装箱码头正在加紧建设。

  正是看到港口发展带来的巨大利益,如何尽快让港口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竞争优势,成为浙东经济合作区发展海洋经济、拓展新的经济发展空间的重要着力点。眼下,宁波与其他三市正在加快建设集装箱干支线、无水港,共同打造宁波、绍兴、舟山、台州港口水陆组合群;四市港务部门经常性地互通信息,取长补短,研究探索港口资源的有效利用,并采取优惠、鼓励的政策,开展了集装箱直通关运输,建立了“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系统,提升了港口的竞争优势,为外贸出口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资源共享

  走科学发展之路

  在互惠互利上找到共同点,在优势互补中谋求新发展。甬、绍、舟、台四市通过市长联席会议等多种形式,开展高层领导互访,促进重点合作项目的实施,鼓励和带动了基层的合作与交流。浙东经济合作区成立了交通组、旅游组、外贸组等11个专业组,以这些专业组为载体,四市整合内部资源,打造整体优势,走出了一条和谐共荣的科学发展之路。

  海洋是合作区最大的资源宝库。为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四市渔业部门把渔业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瞄准到因地制宜发展海水养殖上,加大了在苗种、饵料、防病及养殖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养殖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四市科技部门联合研究、推广了国际上发展较快的深海潜网养殖新技术,共同攻克当前海水养殖死亡率较高的难题。市际间的水产品交易也日趋活跃,目前,宁波收购的水产品70%来自舟山。为进一步保障渔民的生命财产和海上生产的安全,提高海上综合保障和救助能力,预防和减少海上灾害事故,在2005年10月合作区秘书长、专业组工作会议上,海洋与渔业专业组提出了“关于筹建浙东经济合作区渔船互救补助资金和重大灾害性天气船舶异地停靠信息通报制度的工作方案”,该方案正在落实中。

  四市间区域水资源互补工作也取得新的进展。浙东引水工程围绕由富春江引水供绍兴、曹娥江引水供宁波、宁波引水供舟山的总体思路,努力实现水资源跨地区统筹优化配置。舟山大陆引水工程在宁波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03年1月18日在舟山举行试通水典礼,来自宁波镇海岚山水库的清泉将源源不断流向舟山。在宁波、绍兴两市政府的支持下,慈溪斥巨资向绍兴汤浦水库购水,现购水协议已正式签订。该项工程全部费用约为5.14亿元。绍兴市的水流入宁波市的姚江再通过海管道调水到舟山市。在省人代会上,浙东引水工程列入省政府工作报告。总投资13亿元的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已动工兴建,将进一步加大相互支援的力度。

  此外,浙东经济合作区还在科技资源共享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把珍珠连成串

  共打“浙东”牌

  浙东地区,山海壮美,人文荟萃,浙东经济合作区用一根根丝线,把珍珠般散落的美景串连起来,整合旅游资源,在国内外打响了“浙东”旅游品牌。2001年合作区制订了“浙东经济合作区旅游合作发展规划”,联手推出了“唐诗之路”、“浙东山水风景游”、“宗教朝觐游”、“历史文化名城游”、“名士故里游”、“新天仙配游”、“海岛风情游”等黄金线路,联合温州,合力推出了“活力浙东南-中国黄金旅游线”。

  浙东又是浙江省举足轻重的制造业基地,产业发达、名品荟萃,四市政府部门加大了联合创牌、联手扶牌、保护知识产权等力度,着力打造自主创新的先进制造业基地,2000年在广西南宁市组织“浙东经济合作区(宁波、绍兴、舟山、台州)名特优新产品展销会”,组团参加“浙江省名特优新产品(兰州)展销会暨经济技术项目洽谈会”。2002年在越南举办了“中国浙东经济合作区(胡志明市)经贸博览会”,通过各种展会,努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四市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2个,中国名牌24个,宁波市荣膺“中国品牌之都”,绍兴、台州市荣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

  2003年4月,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宁波、舟山为“山海协作工程”对口地区,两市签订了对口协作协议书。2005年12月,在舟山市举行的全省山海协作工程系列活动中,四市共签约项目105个,合同金额177亿元,为进一步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开辟了途径。

  四市公安部门还不断加强联合和协作,相继制定了《浙东经济合作区公安协作章程》、《浙东经济合作区海上治安协作协议》等规章制度,不断健全公安协作机制,在道路交通管理、海上治安协作、边缘警务协作、公安信息共享、现代警务机制等多个领域开展广泛的合作交流,环保专业组密切关注边界环境动态,加强边界重点污染项目的控制及水源地水质保护,保证边界环境安全,共同打造“平安合作区”,为构建和谐社会拓宽了渠道。

  “十一五”期间是浙东经济合作区的“黄金发展期”。从建设国际大都市群、提高国际竞争力着手,浙东经济合作区通过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机制,进一步融入长三角、再创新优势,携手走向更辉煌的明天。

  携手共进 铸造辉煌

  ——浙东经济合作区二十年区域合作发展纪实

  □ 李建新 周松华

  繁忙的宁波-舟山港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