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建设创新型国家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
· 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
·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 愚者的日子是泡在酒里,智者的生活放在思考里。
· 思想的表述
· 【人生悟语】
·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走出三大误区
· 现代农业: 建设新农村的基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5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建设创新型国家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
崔 红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在21世纪初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作为一个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正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大国,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对中国未来的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在全社会弘扬创新理念,各界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的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思考和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

  建设创新型国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立统一

  建设创新型国家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两大战略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要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然而,建设创新型国家与构建和谐社会在理论内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创新”意味着打破平衡,是对系统的创造性破坏;“和谐”意味着形成、维护一种平衡,是对系统的有序协调。“创新”蕴涵着科学文化与科技理性;“和谐”蕴涵着人文文化与人文理性。“创新”意味着提高速度,强调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通过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和谐”意味着改进质量,强调社会关怀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创新”追求效率,意味着利益驱动;“和谐”追求公平,意味着价值驱动。

  “创新”与“和谐”存在失衡与平衡、科技与人文、速度与质量、效率与公平这几对范畴上的张力与差异;但是,现实中,二者又是可以有机统一的,科学发展观为二者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石,实践中我们需要本着科学发展观,谋求以和谐理念引领和塑造创新,才能够有效实现通过创新维护和构建和谐。任何科技创新都发生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必然与社会发生相互作用。一方面,科技创新必然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塑造,或者说我们开展的科技创新是需要在一定层面上的社会建构,那种简单化的技术决定论思想正在走向破产。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必然对社会生产、组织、制度和文化等产生影响作用。“创新”与“和谐”的统一,关键是使科技创新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导向,以科学发展观为理念,不仅关注经济增长,更关注社会的全面、健康、持续、有效发展,特别是在一些当前社会问题相对突出的领域,如公众健康、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更加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有效支撑作用。可以认为,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与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和统一,应该是中国发展的基本战略架构。

  在倡导创新意识的同时,要增强风险意识;在培育创新能力的同时,要提高社会的风险承载和抵御能力

  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环节。“创新”在本质上是破旧立新,是创造新事物,这决定了创新必然伴随风险与不确定性。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是推进自主创新所必须的。然而,“创新”的风险不仅仅在于某一创新项目的失败,我们还需要充分考虑创新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

  “创新”带来的社会风险在许多情形下是难以预见的。比如,现代汽车的发展史表明,在20世纪初,汽车作为一项重大的创新刚刚诞生时,人们沉醉于其带来的交通便利,却没有充分预见到这一新技术将来可能带来的社会后果:汽车尾气排放带来空气污染、汽车的大量使用对石化能源的耗竭、城市交通堵塞等;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汽车带来的这些非意愿的后果显露出来之时,社会需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当代许多高技术,如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的产业化应用,同样会带来许多社会风险,除了已经被认识到的对人体健康、生物多样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的伦理体系带来的冲击之外,有些风险我们现在也许还没有意识到。因此,一个创新的时代,同时也必然是一个充满风险的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倡导创新意识的同时,必须增强全社会的风险意识。

  自主创新与全球创新资源的利用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事实上,上述三类创新是相互关联的。任何一项创新,都涉及到多门学科、多种技术,其中既有原始创新,又有集成创新,又有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区别在于哪种性质的创新起了主要作用,或者说所占创新比重大些。可以看出,自主创新并不等于自我封闭,不等于关起门来搞创新。在全球化时代,自主创新必须建立在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基础上。

  之所以强调自主创新,一是因为关键的核心技术是难以从他国转移来的,除了进行自主创新,别无选择;二是基于长期发展的战略考虑,必须打破重要技术、关键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局面。科技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要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在突出自主创新的背景下,我们也要避免的是在观念上和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种走向片面化和极端化的倾向,即认为所有技术创新都靠自己,这很有可能导致出现一些无意义的“自主”创新,很有可能重复别人已经完成的工作,不但白白浪费资源,而且无法拥有知识产权。我们倡导的应该是 “有效的”自主创新,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在关键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充分利用和有机整合全球科技资源,不仅要提高消化吸收能力,更要充分发挥创新系统中不同部分特别是创新主体的能动性。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