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经济新闻
3  4  
PDF 版
· 浙台农业合作:期待深度掘进
· 火车将不再“拉肚子”
· 行业创新中心
· 我省四大国有银行 终结“免费午餐”
· 沪市冲到“千五”关前
· 全省首张农民“数字证书”诞生
· 欧盟通过电池指令草案
· 我省今年 将淘汰两成砖瓦窑
· 中国60家企业有望国际化
· 千岛湖居民 将用上天然气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5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自2005年8月1日台湾部分水果零关税政策实施以来,台湾水果并未出现预期的大举“登陆”我省的现象,这引出了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
浙台农业合作:期待深度掘进
本报记者 嵇哲 通讯员 王彦
  在日前举行的杭州国际名茶博览会上,台湾青山园农场执行副总吕超之除了展销自家的阿里山乌龙茶,更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和参展的浙江茶商们交换名片,谋划在浙江合作发展乌龙茶生产基地。吕超之认为,浙江和台湾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资源互补,农业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近年来,浙台两地的农业合作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已引进台资农业项目190个。

  休闲观光农业是我省向台湾引资借智的一个重要方向。一个月前,“浙台休闲观光农业论坛”在杭州召开。与会的台湾代表在考察嘉兴、湖州、衢州等地后指出,休闲观光农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浙江经济发达,山清水秀,农业结构多样,具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基础条件。浙江的休闲观光农业以企业投资的大规模农庄为主,而台湾“民宿”与浙江“农家乐”相似,以各具特色的小农户联合体为主。台湾代表建议,“农家乐”要增强采摘、种植、加工等环节的参与性,让游客真正当一回农民。

  台湾农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观念在我省大有用武之地。早在上世纪末,有位台湾人在慈溪周巷承包了188亩果园,利用台湾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生产出了5元一个的“天价”黄花梨。这在当时引起轰动,周围果农纷纷拜师学艺。现在,套袋、棚架等技术已经在我省得到广泛运用,周巷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黄花梨之乡”。

  随着两岸经贸合作的日益密切,浙台两地农业合作期待深度掘进。常剑是杭州一家贸易公司的负责人。去年台湾水果“登陆”浙江,这家公司经销了其中的五六个品种。但日前笔者电话联系上常剑时,却听他说,实际的情况并不如预想的那么好。

  常剑解释,刚一上市,台湾水果确实卖得挺好,在去年的浙洽会、农博会上都出现了宁波、杭州两地市民高价抢购台湾水果的热闹场面。但台湾水果的热闹,也仅仅限于尝鲜的层面。“价格太高了,老百姓偶尔买一个尝尝吃得消,但要形成长期稳定的购买力,这样的高端消费者并不多。”

  据宁波海关统计,自2005年8月1日台湾部分水果零关税政策实施以来,宁波口岸所进台湾水果并未出现预期中的大幅增长。按全省人口4894万计算,人均消费0.7克。台湾水果未能大举“登陆”,固然受到岛内水果减产因素的影响,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其居高不下的身价。

  省农业厅外经办副主任熊建章分析说,台湾的劳动力价格高企,生产成本比我省要高得多;再加上需转道香港,包装、储存成本也随着上升,运费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两岸的农业合作并不是农产品贸易那么简单,”熊建章认为,“事实上,观念的交流,资金、技术、管理、种源的引进和吸收,更为重要和有效。浙台农业合作也在由简单的种、养业投资向纵深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型的合作方式开始出现。”

  熊建章介绍,今后浙台农业合作将以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和营销为方向,借助台湾在植物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生物防治等领域的优势,推动我省大面积技术改造和品种更新换代;引进农产品保鲜、包装、运输技术,合作发展外向型花卉业;引进高效、低毒、安全的新型农药、专用复合肥技术;引进农产品营销理念,合作建立农产品营销网络。备受关注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也在积极筹划当中。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