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新华社、光明日报消息 博客这一近年兴起的网络新生事物成长迅速。据业内人士预测,到2007年中国的博客数量将接近1个亿。
由清华大学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中心联合国内学术界众多专家学者共同编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6年《传媒蓝皮书》预测,随着中国网民的进一步增长和博客产业发展的推动,2006年中国博客规模将超过6000万,支持千万级用户系统的博客服务平台将出现,2007年博客人数将接近1亿。
《传媒蓝皮书》指出,2005年,互联网传播领域最抢眼的现象就是博客的大面积普及。据百度网站调查,目前中文互联网领域的博客站点达3682万,博客人数达到1600万人,平均每个博客有约2.3个站点。专门为此提供存储空间的服务商达到658家,其中注册用户超过千人的服务商达到了330家。
自从1993年,博客原型——网页链接出现,继而在2002年被引入中国后,博客今年开始大“火”。国内已有个人博客访问量超过了千万次大关。有人预言,博客是继E-mail(电子邮件)、BBS(留言板)、ICQ(网络聊天和通讯软件)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新的文化现象和传播途径。
博客不仅仅是网络日记,写所见所感,内容也十分广泛。由于个人博客是以个性角度记述个人经历,牵涉到的当事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博客的私密性与个人隐私成了一对矛盾。
无论如何,对于博客这种新生的文化现象,其迅猛发展的势头,都证明其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沈杰认为,如果更具体、细致地分析,不同的人群都热衷于博客文化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一方面,博客可以成为社会参与的一种新渠道。博客为人们提供着更多的言路平台,使社会公众的话语空间扩大了,不仅是人们表达自身意愿的一种新渠道,也成为与社会管理者进行沟通的一种渠道。
其次,博客可以成为表达个性与感受的一种新途径。
第三,博客可以成为追逐时尚、甚至引领时尚,获得某种成功的一种新方式。
博客是人们非常愿意选择的传播媒介和文化载体,也正是这一特点体现出了它独具的动员人们参与的能力。
与此同时,社会也应该通过有关制度安排和技术设计的不断完善,从多方面促进一种有序和健康的博客文化的持续发展,这样的话,它能够成为公民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培植场所。通过博客文化的积极作用,可以进一步强化人们对于社会的关怀,对问题的思考,让人们更自主地表达思想和愿望,与此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人们严守法律、遵循规范的自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