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温州资讯
3  4  
PDF 版
· 半岛工程:从梦想到现实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4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半岛工程:从梦想到现实
  在温州的版图中,紧挨东海的海域就如一张弓的弦,延伸出的半岛更像是一支箭。现在箭已蓄势拉开,并将趁势而发,推动走向“东海时代”、“海洋经济时代”的温州翻开新的历史篇章——

  半岛工程:从梦想到现实

  本报记者 庄千慧

  

  

  背倚仙霞山脉,面向茫茫东海,八百里瓯江千百年的不息奔流,才孕育了我们脚下这片承载瓯越文明的肥沃土壤。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想到了凭借高度发达的现代生产力,跨越沧海桑田的悠长概念,在这生命之河的入海口,速成一片改写温州地图版面的沃土;于是,争朝夕,筑长堤,揽洞头列岛,抟大海泥沙……温州浅滩围涂——一幅新世纪的蓝图,开始在瓯江口浮出海面。

  希冀陆岛相连

  勾画美好蓝图

  半岛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温州浅滩”——未来的海上桑田,就处于瓯江口灵昆岛和洞头霓屿岛之间的涨落潮缓流区。在它的周围,江山形胜罗列揖应,江心、七都,包括灵昆,3岛依次排列江中,如中流砥柱。口外,乐清湾以玉环岛为屏障开口相向。洞头列岛洒落海面如星罗棋布,正对瓯江门户……

  这个月底,一条国内目前最长的跨海大堤——灵霓北堤将正式通车。

  同时,它的南面数公里之外,另一条长堤已在悄悄启动。

  灵霓南、北堤将灵昆岛和霓屿岛与大陆连拢,这中间一片由千万年瓯江和长江挟带泥沙淤积起来的13万多亩浅滩,在促淤和填埋后可供开发。原本隔海相望的霓屿与灵昆两个小岛,就此直通温州市区,成了温州新区的半岛。这,正是牵动着温州人心的“半岛工程”的关键一环。

  “确切地说,半岛工程是一个以桥梁、海堤及促淤造地等工程形式,将洞头本岛和温州市区陆域相连的综合性国土整治开发工程。它包括温州浅滩工程、洞头五岛连桥工程、灵昆大桥及接线公路和状元岙深水港等。”温州市市长助理兼温州半岛工程建设总指挥部总指挥朱铭源介绍说。

  长堤怀抱里的这一方水土,按千百年的自然蜕变,其浅显处,水流挟带泥沙年复一年的抟积陆域不断扩展——沿海滩涂淤积了,温州的沃壤变广了,灵昆岛自然也变大了……而一些所在深玄处如洞头本岛、三盘岛、霓屿岛等还孤立海中,桑田离它们还是那么的遥远,天堑还不能成为通途……

  上个世纪末,善于在水边眺望淤积的海涂如年轮般一年年扩展的温州人,来到瓯海灵昆岛东端,面对海滩掏出海图资料作对比,发现在1958年时,这里的0.0米等深线距隔水相望的洞头霓屿岛约6公里,1986年缩短到仅1公里。也就是说,这里的滩涂淤积,以平均每年200米的速度,向海中的霓屿岛延伸逼近。

  现在,当你在落潮时来到龙湾状元镇江边,面对江中的灵昆岛,你会看到灵昆岛与状元镇之间的瓯江南航道上,有一道浅坝在浑浊的江流中隐现。知情者知道,这条浅坝是1979年时建的。当时有关人员就意识到,日渐淤浅的瓯江南口是促淤造地的良域,便在灵昆与状元之间抛石筑坝准备促淤造地,但因种种原因而未果,留下一条水底浅坝诱人遐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生于洞头鹿西乡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教授谢庆道,对温州沿海进行了大量的勘察。随后,在全国海洋开发会议上大胆提出,在“南口工程”的基础上,以多座跨海桥梁和拦海大堤为结构,把洞头与温州连接起来,建成洞头半岛,形成温州大港。

  眼前的现实,结合专家的提议,再对照地图上的距离,一幅跨海架桥、陆岛造堤的宏伟蓝图,终于像东海泛虹霓,浮现在现代温州人的眼前——何不建跨海大桥,把洞头紧相毗邻的北岙、三盘、元觉、状元岙、霓屿等5个岛屿连缀起来;再在眼前的霓屿与灵昆岛之间,建长堤加快大面积滩涂淤积,围涂造地实现陆岛相通?

  在新时代启动的温州历史上最大的工程——温州(洞头)半岛工程,自然更具前瞻性,更富于开发成效。半岛工程分两大主体项目,一项是五岛连桥工程,这一工程的完成实现了小岛变大岛;另一项工程,是洞头霓屿岛与灵昆岛之间建两条各长14公里多的跨海大堤,使两岛之间日益淤积的浅滩早日变成陆地,再在灵昆岛与状元镇之间建一座灵昆大桥,这一工程又叫温州浅滩工程。这一工程配合五岛连桥,可实现洞头大岛变半岛。该工程竣工后,温州人东望海中的洞头不再是烟波浩淼,不再为坐船而受潮候、天气环境的制约,全天候可前往过去感觉非常遥远的海岛,行程只需1小时左右。

  作为温州(洞头)半岛工程控制性部分的温州浅滩工程,从1994年开始,温州市政府就邀请有关方面对工程目标进行试验论证。论证的结果是令人欢欣鼓舞的。该工程的完成,除了可彻底改变洞头海岛的交通外,一期大约可以造地3万亩,整个目标大约可以达到造地13.2万亩。

  这是多么美好的希冀啊!有关部门对这一蓝图作了粗线条的描绘:其中有垦植区、养殖区、蓄淡水库区……同时连接陆路交通,状元岛可建深水码头呈温州大桥港格局,海岛旅游、港口、运输等也可带动开发。

  1996年1月,温州市将《关于温州浅滩围涂扶贫工程有关事项的请示》上报省政府,要求同意建设浅滩工程,并转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当时的有关省领导就此作了批示,要求省计经委对该项目进行评估、论证。

  1997年12月29日,在温州(洞头)半岛工程动工的同一天,温州浅滩前期工程同时开工。人们要以最快的速度,尽早实现沧海变桑田。

  严谨论证

  为了环境更加安全

  温州有句俗话:十年水流东,十年水流西,指的是流水的不稳定性。

  在瓯江口建造如此大规模的工程,其日夜奔流不息的瓯江潮流,是否会对周边的海岸线、航道及防洪排涝等产生影响造成变化呢?

  一朝分娩需经十月胎孕。从1994年开始,温州市政府本着对环境极端负责和极端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这一工程。根据专家介绍的情况和群众提出的意见,政府部门对建造浅滩工程可能影响瓯江河口流畅及周边航道、港口的冲淤,瓯江的行洪纳潮、城市污水排放、瓯江水质变化,以及周围海域养殖业、渔业及海洋生态环境等不确定因素,实施了4项全方位的深化试验论证。一是建设试验堤,观测分析周边冲淤环境的变化;二是在西起瓯江梅岙渡口、东至洞头鹿西岛、北界乐清湾连屿地方、南至飞云江口的12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开展水文测验和水下地形测量;三是进行定床水流模型试验;四是进行浅滩工程波浪、潮流、盐度、泥沙数学模型及卫星遥感分析。

  1999年8月22日,长1.8公里的灵霓大堤北堤霓屿侧试验堤开工。建造这段试验堤,旨在观测促淤效果,为长堤施工积累经验。该段试验堤施工前,温州浅滩工程建设指挥部对该工程地段的水下地形作了测量,之后又于2000年5月份、2001年年初工程完工后的3月份作3个阶段的测量。3张水下地形图作对比测算发现,试验堤左侧就是围垦一侧淤积面积达350万平方米,右侧也就是面临瓯江北水道的一侧淤积面积仅60平方米,且呈凹形淤积。窥一斑而见全豹,浅滩工程指挥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欣喜万分:这表明建堤促淤积速度快,趋势很好!

  2000年6月14日,这在瓯江潮候中是一个有早潮的日子。这一天天气晴朗,宁静的瓯江口海面潮水平缓上涨,视野清楚。温州浅滩工程建设指挥部的专家,早早接到上级有关方面通知,测绘卫星于涨潮时分正好在温州上空过境。根据当地气象,正是利用卫星遥感分析测算瓯江潮水体含沙量、含盐浓度、流速等的好日子。

  这样的日子专家们已等了多天。在1999年的9月24日和12月29日,他们已在海面开展两次与卫星遥感分析同步的研究。于是,专家们起早驾船来到瓯江口海面,拿仪器进行测量等实验。

  根据卫星遥感分析研究,发现瓯江口潮流中的泥沙除一部分来自瓯江上游之外,还有一部分来源于长江口地区。卫星图像还显示,潮流中泥沙分布与水下地形相似,浅滩区域水体含沙量高。同时,瓯江东去潮流中的泥沙及河口北下的泥沙的范围也在卫星图像得到了显示,为浅滩工程建设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据了解,温州浅滩工程作为一项改写温州版图的跨世纪发展工程,其寻求科研试验论证的单位为国内最具权威,实施研究的项目方法最科学,手段最先进。温州浅滩工程定床水流模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由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承担。温州浅滩工程数学模型研究由交通部天津水科所承担。

  可以说,这两项试验研究,在温州浅滩工程中是小项目大工程。负责定床水流模型试验研究的南京水科院专家们,把瓯江口地形搬进了基地室内——在这里,温州市投资175万元,委托专家们建造了一座占地4650平方米的瓯江河口模型。这座巨大的模型,按比例将瓯江口的山岛水面作了精确的缩小,并按标准输入水流进行运动,产生涨落潮的运动力,以观测浅滩工程的建设对瓯江口岸线、水流等环境的影响。

  在这一微缩的天地里,专家们进行了反复的试验研究,最后得出了理想的结论。2001年4月7日至9日,在温州市主持召开的温州浅滩工程物理、数学模型研究成果评审会上,中国科学院邱大洪院士和中国工程院梁应辰、陈吉余院士等专家组成员为温州浅滩工程建设开具了“通行证明”:温州浅滩围涂工程可开发大片土地,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围涂造地工程,对促进温州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并为实施洞头半岛工程和开发温州港状元岙深水港区创造了基本条件。工程实施后,对瓯江南北两口及其上游没有影响,不会改变瓯江河口流态和潮流结构,从宏观上来看对河口及出海航道的整治有利。逢百年一遇的洪水时,温州市防洪排涝条件基本不变。大麦屿港区和乐清湾的潮流场和盐度场,不会因本工程而发生变化。

  至此,温州人民心底对建设浅滩工程更踏实了。

  血汗凝成跨海长堤

  经过科学的论证,再来看看工程施工者认真积极的姿态。温州浅滩属我国东海典型的海相淤泥软基和强海潮区域,浅滩淤泥具有高含水量的特点,基础处理难度大。灵霓北堤一期堤身整体一期按50年一遇风浪设计,堤顶相对黄海基准高5米多,顶宽10.5米,但其基础底宽最大竟达210米。不同于其他海堤或防波堤工程,因为堤坝是完全建在大海中的,堤线位于40多米厚的淤泥层上。施工高潮时,施工人员每天向淤滩抛填石料上万立方米。同时受沉降速率限制,受台风、潮水影响极大。在工程现场指挥的温州半岛工程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王建滨形象地说,他们是在“做豆腐干”:先用GPS定位,靠电脑记录,给松软的淤泥层铺上土工布和0.8米厚碎石;再垂直向下打呈梅花形、间隔为1.5米的排水板,使淤泥中的水分在抛石重压下沿排水板排出,“豆腐”逐渐固结为“豆腐干”;再分别用船、车抛石,堤身两侧用块石灌砌防浪块体。

  今年初,灵霓北堤工程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虽然称为“百日会战”,但建筑工地上,完全不同于农垦时代手拉肩扛的热火朝天景象。机械才是主力,质量仍是第一位,靠严格的日常检查和破堤抽查制度来保证。

  王掌权是灵霓大堤的首批建设者之一。从1999年秋天为试验堤工程铺下第一张土工布,抛下第一车土方之后,他就和同事们一起风风雨雨顽强地战斗在工地里。一些感人的事迹,确实让他不能忘记。他介绍说,1999年2月,因建试验堤需要而建设的材料运输码头动工,按有关方面要求,施工单位要克服山陡海险交通不便的自然条件限制,在3个月内建成该码头。此时,霓屿岛的老百姓显示了伟大的协作精神。他们配合工程施工人员,用双手托起一块块巨石,用双肩扛来一包包水泥。在没有现代机械的情况下,用最原始的方法,提前一个月完成该项关键性工程,为以后的工程顺利施工铺设了道路。

  从该试验堤动工到2003年10月因工作关系调动, 王掌权为工程付出的不仅是汗水。当初,他的儿子才两岁,因长年在工地,每次回家,儿子都把他当外人看待不让他进家门,想起这些他就感到内疚。他说,等到大堤通车时,他要带儿子来看看,让儿子知道,父亲当年是在完成一项值得骄傲的大工程。

  灵霓大堤作为半岛工程的主构件,参与工程建设的民工以及建设指挥部的工作人员所作出的激情奉献,如浪花、如涌潮,诉说不尽。

  就拿去年12月初开始的工程百日会战为例吧。今年春节期间,工地只在大年廿九和初一休息两天,其他的日子天天都在上班,工地上一片繁忙景象。堤坝上,卡车、灌车、工程车川流不息;堤坝两边,数百名工人顶着寒风在紧张作业,寒冷的天气丝毫没有降低建设的“温度”。

  比如做“灌砌”工种的,更是辛苦。这份工作需要候潮做工。潮水退了,赶紧下堤干活,涨潮了,回工棚等着。做“灌砌”这个活,在凌晨二三点起来赶工是很平常的事情。为了准时完成项目,生物钟也必须跟着潮水走,潮水退了,得赶忙干活,潮水涨了,得抓紧时间睡觉。冬夜里的海风吹在脸上,那感觉,就像是刀口撒盐。

  一位普通建设者说,他们有多辛苦,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也就有多辛苦。

  这话也绝非夸张。这里有一组奉献者群像:最近一年多只回过两次家、坚持战斗在工地的围海公司项目部经理刘於光,坚持施工一线、生病了需要医院来催住院的围海公司项目部工程科长陈辉光,还有人称工地“铁娘子”的浙一水建项目部经理汪红君,以及工程现场指挥部的徐文理、苏文龙、杨高云、陈文斌等等。是他们,以铁的脊梁担当起工程建设的重担,才使沧海神速向桑田迈进。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